说实在的,年少壮志凌云的杜甫想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给了他一个“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职位,这与他的政治理想差距太大了,甚至有些滑稽。
可是杜甫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他已经有四十多岁了,为了生计所以杜甫不得不委屈求全,接受了这个官职。
可……命运总是……
那一年杜甫往奉先省家,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如遭雷劈,他的儿子死了,饿死了!
说出去谁能信?一个官老爷的儿子,居然活生生饿死了?
长安城里的权贵过得奢侈无比,底层的百姓却穷的要饿死了。
他们好像是生活在同一个大唐,但好像又不是同一个世界。
杜甫浑浑噩噩地安葬了自己的小儿子,之后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了着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最着名的一句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这句话真的很震撼”
“感觉老杜当时是崩溃的,他要是贪了点,也许儿子就不至于饿死了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杜不是那样的人”
“能看到人民苦难的人,怎么会压迫人民?
天幕下的权贵们很是尴尬,这也太打他们的脸了!
唐朝
李世民:“……”
长安城下的百姓,还是官吏之子,这样的人被饿死了!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
总感觉接下来会有大乱子发生,大唐是不是要完蛋了!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吧,反正他也不能去掐死那个孽障!
他拿起毛笔,将这句话写了下来,隋朝末年战乱丛生,他是见过底层百姓们生活的,如今日子安稳,难免让他有些忘记当年的心情了,把这句诗张贴在太极宫中,也好时刻警醒自己。
另一边的杜审言:“我的孙儿!我的孙儿怎么就这么惨哦!”
赶回家找父亲的杜闲见自家老爹的模样,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凑到杜审言的身边宽慰道:“阿耶,你快起来吧,这些事情还没发生呢!”
……
杜甫心情复杂,他未来的妻子还没有嫁给他,他就已经知道了两人的幼子会被饿死,这亲是结还是不结啊,而且他怎么感觉这有一种王朝末年的气息呢?
不能吧,他们陛下是个有为的帝王啊,他们大唐四海升平,万民欢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呢?自己真是脑子不清醒了!
(*杜甫的时间是开元二十四年之后,李隆基的时间是天宝六年)
另一边的李隆基看到这句诗之后,心里满是不满,他能理解杜甫的儿子饿死后的悲痛,但你再是悲痛,也不能写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吧,你儿子饿死了,你去怪你爹不给你恩荫啊!你去怪李林甫玩弄权柄蒙蔽君上啊!你去怪自己挣不到钱维持不了生计啊!
为什么要强行把问题发散到整个大唐!还牵扯到他这个皇帝身上!这愤世嫉俗的模样真是太过分了!
杨国忠虽不如李林甫那般善于琢磨君王的心思,但他又不傻,察觉到李隆基的不满,连忙上去宽慰:“陛下,那些个文人面对君王时就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好显示他们的正确!这种负面的文章肯定的他们的喜欢,所以这人才被叫做诗圣!”
“前面的哪个皇朝没有权贵?哪个朝代的权贵不是奢靡成风的?”
“大唐在您的治理下,百姓的日子过得可是比从前好多了!”
“这个杜甫竟然盯着不够完美的一面批判,完全不理陛下一手缔造的盛世之景,太过可恶!”
主打一个错误都是别人的,陛下您啊,是朵洁白无暇的白莲花呢!
杨国忠见李隆基的面色舒缓下来,接着说道:“皇恩浩荡!杜甫才能给他单独科举的恩荣,才有当官的机会,此恩重如山,他不感恩反而嫌弃官小!不尊君上,理应处死!”
李隆基听完马屁,心情舒爽不少,又开始装模做样起来:“这也不能怪他!底层官员的收入微薄,应当提一提了。再说了,他毕竟是青史留名的圣人,怎么能轻易处死?杨国忠,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是。”
杨国忠一副感动的样子,对着李隆基俯首就拜,“杜甫不敬君上,陛下却能包容于他!还能能将底层官吏的处境放在心上!陛下乃是当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