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从苏联到俄罗斯视频 > 第98章(第1页)

第98章(第1页)

蓝英年:爱伦堡的回忆与反思‐‐《人&iddot;岁月&iddot;生活》中译本序(3)

个别段落写得晦涩是回忆录的一个缺点。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纪60年代苏联还有不少禁忌,很多重要人物尚未平反,如布哈林;很多重大决议还未废除,如联共(布)中央《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个杂志的决议》。还有很多人没从个人迷信所造成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爱伦堡对法捷耶夫的看法,特瓦尔多夫斯基便无法接受:&ldo;您写的法捷耶夫同我所理解的不一样,我不能在我们刊物上刊登。理由当然是个人的,但编辑也是人啊。&rdo;像特瓦尔多夫斯基这样开明的人思想仍远未解放,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爱伦堡急于发表文章,写了便要发表,不想为&ldo;存档&rdo;而写,不想为历史留下证据。

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ldo;一天,我到《消息报》看一个编辑。他面如土色,勉强说了句:&lso;真不幸!基洛夫遇害了……&rso;大家都很沮丧‐‐因为热爱基洛夫。痛苦中也搀杂着不安:是谁?为什么?以后会怎样?……&rdo;这段空泛的话未必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发表后,《文学报》编辑访问爱伦堡时,爱伦堡才告诉他&ldo;编辑&rdo;就是布哈林。爱伦堡同他单独在一起时,布哈林对他说:&ldo;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现在想怎么对付我们就能怎么对付我们了。&rdo;停了一刻,布哈林补充道:&ldo;而且他还有道理。&rdo;接着布哈林请爱伦堡就这件事写篇声讨的短文,但马上又对他说:&ldo;不要写了,回家去吧。这是件肮脏的事。&rdo;这说明布哈林马上就明白是谁干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干了。爱伦堡是布哈林的中学同学,一位没有政治色彩的党外人士,布哈林在极度痛苦的心情下可能对他说出心里话,何况这期间他们见面不止一次。如果爱伦堡把布哈林说的话记下来存档,对揭开&ldo;基洛夫遇害&rdo;的真相无疑会很有帮助。可惜他没写。

第六卷里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话也写得十分晦涩,不解释,读者很难看得懂:&ldo;势态不断发展。2月对我是难关,我认为现在讲述当时的感受为时尚早……我试图抗争。事情的解决不是我的信,而是命运。&rdo;这段话是谈到1953年1月&ldo;医生案件&rdo;时写的,但读者仍不明白为什么2月对他是难关,什么事不是他的信而是命运解决的。

这得从&ldo;医生案件&rdo;谈起。&ldo;医生案件&rdo;是斯大林战后大清洗的序幕,矛头针对政治局委员们。被捕的医生中有不少苏联犹太人,从而派生出一场新的排犹运动。斯大林炮制了一封诬蔑苏联犹太医生的《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强迫苏联著名犹太学者、作家、作曲家签名。爱伦堡是苏联犹太作家,所以也让他签名。爱伦堡读过信后立即猜到斯大林的用心,决非仅仅诬害几个无辜的犹太医生,而是为采取更大规模的行动制造舆论。斯大林曾将里海沿岸的卡尔梅克人和克里木的鞑靼人从他们祖居地驱赶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现在轮到犹太人了。签名还是不签名?签名等于支持斯大林的残暴行动,自己成为罪人;不签名性命难保。爱伦堡反复斗争,2月下旬冒死上书斯大林,申述自己不签名的理由,并婉言劝阻斯大林不要把犹太人驱赶到西伯利亚或远东去。信发出后,他便在家中等待被捕,但没有反应,因为几天后,斯大林便死了。

这段话的意思现在清楚了:&ldo;势态发展&rdo;指从诬害到驱赶。2月,他反复斗争要不要给斯大林写信,受尽煎熬。最后孤注一掷,上书斯大林,自知必死无疑。没想到信寄出几天斯大林便死了。斯大林的死是命运,公开信未发表,事情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斯大林要晚死几个月,爱伦堡便性命难保。苏联所有犹太名人都在公开信上签了名,唯独爱伦堡一人抗命,斯大林决不会放过他。但斯大林没来得及处置爱伦堡就死了,所以爱伦堡说自己命大。

爱伦堡写道:&ldo;我不分析时代,不思考巨大的历史画面,只描写日常生活以及我自己和朋友们(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心态。&rdo;这当然是谦虚话。他确实写了日常生活,但我们却从中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写了1937年的日常生活:&ldo;在《消息报》社里,每间办公室门前的小牌子上原先写着负责人的姓名现在牌子依然挂在那里,但玻璃下面已无负责人的姓名了。送信的女工对我解释说,现在没有必要填姓名:&lso;今天任命了,明天又被抓走。&rso;……&rdo;

蓝英年:爱伦堡的回忆与反思‐‐《人&iddot;岁月&iddot;生活》中译本序(4)

1934年爱伦堡回到莫斯科,准备参加苏联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消息报》把他安置在民族旅馆的一间窄小的客房里。早上,他向服务员要杯茶,&ldo;服务员去后很快便返回,手里没端茶盘,他没要到茶,因为从这天起餐厅只收外汇。我气极了,但没作声,请他打一壶开水来,我自己有茶叶和糖。服务员又空手回来,对我说:&lso;连开水也不给,他们说不卖给苏联人。&rso;……&rdo;爱伦堡上楼找经理说理,看见楼梯上摆满鲜花。清洁女工和女招待衣着光鲜,排成横队,按口令鞠躬、向左转、向右转、微笑、再鞠躬,准备迎接外宾。经理一见到爱伦堡便叫他退房,因一小时后大批美国人要从列宁格勒来。爱伦堡很气愤,但并不惊奇,因为不久前在伊万诺沃市遇到过同样的事。他到饭店吃饭,餐厅脏得一塌糊涂。他刚在一张比较干净的餐桌前坐下,女服务员就冲他大喊起来:&ldo;你没长眼睛吗?这是外国人专用的餐桌。&rdo;那时,伊万诺沃纺织学院有两名土耳其研究生。爱伦堡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普通苏联人的心态。这是一种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但在专制、贫穷的国家里又必然会产生的心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