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军事欺骗 技术 > 第19章(第1页)

第19章(第1页)

的骗局,真间谍和假间谍,双重间谍,黄金和刀剑,炸弹、匕首和行刑队。这一切纠缠在一个又一个的结构中,错综复杂,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是真实的&rdo;。在二次大战中,为了达成诺曼底登陆的突然性,丘吉尔参与导演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欺骗。围绕&ldo;霸王&rdo;行动所进行的一系列欺骗活动,其构思之巧妙,方法之多样,手段之诡诈,情节之曲折,都是空前的。据说,为了欺骗德国的反间谍机关,英军曾使用过这样的手段:他们向当时德国占领的法国派出稍加训练的间谍,这些间谍完全不知道诺曼底登陆的真情,他们所知道的都是精心编造的假情报。这些低能的间谍派往法国以后,很快就被德国反间谍机关捕获。他们在严刑拷打下,供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于是,德国人从这些间谍的口中搞到了英国人想让他们知道的假情报。由于敌对双方彼此十分警觉,所以对轻易得到的、送上门的情报往往不以为然,而对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偷来的东西则往往如获至宝,深信不疑。所以,佯装疏忽,把假情报泄漏出去,常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三国演义》中关于蒋于中计的描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蒋干本是来东吴说降和刺探军情的,周瑜却佯装不知,布置了一个&ldo;酒后吐真言&rdo;的假象,并在帅案上放了一封伪造的曹操部将蔡瑁、张允的降书,故意给蒋干一个顺手牵羊的机会。于是,偷来的降书促使曹操处死了两员善于指挥水上作战的大将,使曹操失去了得力的水军指挥,为周瑜扬长击短、以劣胜优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这一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构思得合情合理。无独有偶。在1948年的天津战役中,我军前线司令员刘亚楼也导演了类似的一幕。当时,我军正在准备进攻天津,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无心放下武器,却想借谈判拖延时间。这一天,陈长捷派了两名参议员给我军指挥部送信。刘亚楼为迷惑敌人,来了个就汤下面,顺水推舟,把接见地点由城西杨柳青指挥部移到城北的宜兴埠,并进行了必要的布置。谈话间,凡门重炮声震屋瓦,炮弹呼啸着飞往天津方向,两议员大惊失色。刘亚楼若无其事他说:&ldo;二位不必惊慌,这是我军在试炮&rdo;。两议员回到城里把情况向陈长捷据实汇报,陈长捷立即断定我军攻城指挥部一定在宜兴埠,主攻方向一定是城北,于是,马上下令把守卫市中心的主力151师调到城北。这正中了我军声东击西之计。

151师刚到城北就被我军包围,坯没来得及投入战斗就缴了枪。我军东西对进,将天津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分割围歼,激战29小时,解放天津城,活捉陈长捷。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在军事斗争中,使用诡诈手段是必然的,正常的,放弃诡诈手段才是不可思议的。诸如乔装打扮、冒充敌军;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无中生有,以假乱真;悬羊击鼓,金蝉脱壳;调虎离山,借刀杀人等等,这些诡诈手段在军事欺骗中是司空见惯的。虽然对于将帅来说,&ldo;眼力比诡诈更重要&rdo;,但正确的指挥,再加上诡诈手段的配合,胜利的代价就会大大降低,行动效益就会大大提高。不使用乔装冒充的诡诈手段,沙龙的先遣队就闯不过埃军严密守卫的运河浮桥;不使用悬羊击鼓的诡诈手段,毕再遇率领的守兵就不能金蝉脱壳,摆脱金兵。战争就是用诈的场所,准善于用诈,谁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四、欺骗策略的随机性

‐‐骗敌有法,但无定法,能因时、因地、因势、因敌而变化者谓之神。

一切正确地反映了军事欺骗规律的欺骗方法是适用于古今中外、通用于敌对双方的。兵家权谋,三十六计,诡道十二法,这些谋略智慧的结晶,对谁都是敞开的,并不格外钟情于哪一方。有的国家甚至公开出版自己的伪装教材和欺骗条令。欺骗方法本身并不神秘,关键是能否因时、因地、因势、因敌灵活运用。孙膑以减灶计示弱,是因为他要诱敌来追,伏击敌人。虞诩以增灶计示强,是因为他要拒敌追击,摆脱敌人。两种策略遇然不同,但都达到了目的。三国有诸葛亮&ldo;草船借箭&rdo;,唐朝有张逊&ldo;草人借箭&rdo;,南宋有毕再遇&ldo;张伞借箭&rdo;,目的都是骗箭,但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就战争中的虚实运用来讲,不过是实而虚之、虚而实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先实后虚、先虚后实这六种。但这六种策略具体运用起来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比如,实而实之是一种&ldo;以真隐真&rdo;的策略,其要旨是以巧妙的方法有意暴露自己的作战意图和情况,使敌按照&ldo;一骰的欺诈是以假隐真&rdo;的思路对我进行判断,从而形成错觉,上当受骗,事物就是这样奇怪,越是直言不讳地粑真情告诉敌人,敌人越是不信,反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欺诈。因此,使用这种策略常能达成&ldo;公开的欺骗&rdo;。在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法军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形成决战态势后,拿破仑派人在阵地上大声宣读他发布的进攻联军的命令。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谁会相信那高声宣读的命令是真的呢?然而正是这大胆泄漏&ldo;天机&rdo;的举动,有效地掩盖了&ldo;天机&rdo;,使联军错误地判断了法军进攻部署和企图,迅速从已占据的高地撤出,结果正中拿破仑的下怀,联军被打得大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某师向三所里实施战役穿插,部队一夜疾进115华里,夭亮时,离三所里还有30华里,为了对付敌机的空中威胁,师首长命令全师去掉所有伪装,沿公路成纵队跑步前进。凡十架敌机在他们上空活动,居然把这支志愿军穿插部队误认为是从德川撤退下来的李伪军,并通知三所里守敌,准备了米饭、咸鱼、开水等,等待犒军。就这样,该师在敌机护送下,及时赶到了三所里,先敌一步占领了有利地形,堵住了敌人的退路,为志愿军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两例都是成功地运用&ldo;实而实之&rdo;策略的范例。公开的欺骗策略使用起来仍然每每奏效,其原因就在于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境灵活运用。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刘伯承七亘村设伏,都是按兵法中&ldo;实而实之&rdo;的计谋来安排的,但妙处各有不同。诸葛亮妙在针对曹操深知兵法、多思善断的特点,算敌之算,因敌而用谋;刘伯承妙在摸透了日军的心理和用兵规律。由于日军熟悉中国古代兵法,懂得&ldo;兵不遵常&rdo;的道理,断定我军不会也不敢在此再度设伏,而且日军有一股牛劲,往往是撞了南墙都不回头,加之前方需要军械子弹和粮食被服急如星火,七亘村又是必经之路,所以重叠设伏大获全胜。倘若伏击的不是骄傲轻敌的日军,而是力薄心虚的伪军,或者还有其他路线可以迂回,重叠设伏的策略就可能失败。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军事欺骗并非哪一家的专利,准都可以使用,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能不能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同样一种策略,用在此成功,用在彼失败,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使用者没有因情因势活用。战争中,从来就没有包打胜仗的锦囊妙计,军事欺骗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一切依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谁能灵活运用,谁就能取得成功。指挥员欺骗艺术之高下,往往在此分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