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和上海人多少有些相似的,是北京人和广州人。
北京人和广州人也都多少有点看不起外地人。不过,北京人,尤其是新北京人,一般都不大喜欢使用&ldo;外地人&rdo;这个概念,而更多地是称他们为&ldo;地方上&rdo;。这当然盖因北京位居&ldo;中央&rdo;,乃&ldo;首善之区&rdo;故。北京既然是&ldo;中央&rdo;,则北京人,也就当然地成了&ldo;中央的人&rdo;。&ldo;中央&rdo;要吹什么风,首先就会吹到北京人那里,而北京人当然也就&ldo;得风气之先&rdo;,至少也会听到许多外地人不足与闻的&ldo;小道消息&rdo;。这就足以让北京人对&ldo;地方上&rdo;持一种&ldo;居高临下&rdo;的态度。要言之,北京人的&ldo;派&rdo;,主要是一种政治上的优越感,并不带社区优越的性质。所以,北京人一旦长期离开了北京,多半就不再有什么优越感,反倒会因为他们的豪慡大度,而和当地人&ldo;打成一片&rdo;。
广州人同样也不大使用&ldo;外地人&rdo;的概念,而往往称他们为&ldo;北方人&rdo;或&ldo;内地人&rdo;。其使用范围,包括&ldo;五岭&rdo;以北的所有地区,当然也包括上海与北京。显然,这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其次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广州人显然是不会把他们的广东老乡也纳入其范围之中的。也就是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文化的认同,而非等级的高卑。更何况,称外地人为&ldo;内地人&rdo;,岂非自认&ldo;边鄙&rdo;?可见,这一概念,并无文化歧视的意味在内,甚至多少还有点自惭形秽。只不过,这些年来,广东较之内地,大大地富起来于是,广东人嘴里的&ldo;内地人&rdo;或&ldo;北方人&rdo;,就多少有些相当于&ldo;穷人&rdo;的意思。总之,广州人或广东人的&ldo;靓&rdo;,主要是经济上的优越感,也不带社区优越的性质。
北京人有政治优势,广东人有经济实力,他们当然都有理由在外地人面前&ldo;摆谱&rdo;,牛气一下。那么,上海人的鄙夷外地人,又有什么&ldo;正当理由&rdo;没有。
其实,这也是外地人最不服气的地方:你上海人有什么了不起嘛!是官比我大,还是钱比我多?你们的&ldo;本钱&rdo;,也就是你们自以为得计的所谓&ldo;聪明&rdo;或&ldo;精明&rdo;。然而,那又是多么可笑的聪明和精明无非是会套裁裤子节约布料,或者是会选择路线节约车钱,而且是公共汽车钱!这几个小钱,我少抽两包&ldo;红塔山&rdo;就省下当然,上海人也特别会挤公共汽车(那也是上海人嘟囔外地人次数最多的地方),会在公共汽车站设立&ldo;站队&rdo;和&ldo;坐队&rdo;。可我们那里公共汽车根本就不挤,随随便便上车就有座,的士也招手即来,还不贵,到底谁优越来着?
尽管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并没有多少资格自高自大,然而上海人偏偏比&ldo;天子脚下&rdo;的北京人和&ldo;财大气粗&rdo;的广东人更看不起外地人。上海话中有许多歧视、蔑视外地人的专用词汇和语言,其中又尤以歧视、蔑视苏北人为最,他们甚至被称为&ldo;江北赤佬&rdo;(或小赤佬)、&ldo;江北猪秽&rdo;(或猪头三)。过去k海滑稽戏(这是上海市民特别喜爱的一个剧种)的主要题材之一,便是讽刺嘲笑外地人、乡下人到上海后的种种&ldo;洋相&rdo;。上海人(当然主要是上海小市民)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些&ldo;洋相&rdo;,并在哄堂大笑中充分地体验自己的优越感。一来二去,&ldo;外地人&rdo;在上海人的&ldo;圈子&rdo;里,竟成了显示上海人优越性和优越感的&ldo;陪衬人&rdo;。
更何况,上海人对外地人的鄙夷和蔑视,几乎是普遍性和不加区别的。比方说,一个上海人要对另一个上海人的&ldo;不懂经&rdo;、&ldo;拎勿清&rdo;或&ldo;不识相&rdo;表示愤怒和不可理解,便会怒斥或质问:&ldo;侬外地人呀?&rdo;似乎只要是外地人,不管他是什么地方的,都一样低能。上海人对外地人的这种&ldo;一视同仁&rdo;,就特别容易激起那些也有自己优越感的某些外地人的勃然大怒。
于是,上海人就在无意之中把自己和所有的外地人都对立起来这就简直无异于&ldo;自绝于人民&rdo;,当然会犯了&ldo;众怒&rdo;。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程度,要远远大于他们之对广东人。广东人虽然也有&ldo;排外&rdo;的恶评,但广东人与外地人交流,毕竟确有语言的障碍,况且广东人虽&ldo;排外&rdo;,却不&ldo;蔑外&rdo;,而上海人岂止是&ldo;蔑外&rdo;,有的时候,简直是把外地人当作了麻风病人。否则,为什么要用上海话把自己和外地人&ldo;隔离&rdo;开来?这就不能不引起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和不满,而这些反感和不满久而久之便成了&ldo;积怨&rdo;。终于有一天,积怨爆发几乎在一夜之间,舞台和荧屏上那些斤斤计较、小里小气、迂腐可笑、弄巧成拙的形象,青一色地操起了一口上海普通话。向以嘲笑&ldo;外地人&rdo;为能事的上海人,终于成为外地人共同嘲笑的对象;而历来用于体现上海人社区优越性的上海话,则成了嘲笑讽刺上海人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然而上海人对此似乎无动于衷。他们似乎并未勃然大怒,群起而攻之,就像当年扬州人攻击易君左的《闲话扬州》一样。当然,对于外地人的种种非难,上海人心里是不服气的:你们只知道说上海人精明、小气,但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上海人住得有多挤?一家几口挤在一间房子里,马桶旁边要吃饭的,不精明不小气怎么办?我们上海人做生活规矩、巴结,又不笨,谁也没有我们上海人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大,凭什么该住这么挤?不过,这些话,上海人也只是私下里嘀咕,并不公开说出来。上海人似乎根本无意于和别人争个是非高低,辩个你死我活。外地人对上海和上海人褒也好,贬也好,上海人都不会在乎。最后落了下风的,还是外地人。
于是外地人就更加想不通他们实在想不通上海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社区优越感。一个有钱有势有文化的上海人,固然会看不起没钱没势没文化的外地人(这好理解),而一个没钱没势没文化的上海人,也居然会看不起有钱有势有文化的外地人(尽管势利的上海人在表面上也会作尊重状),而且其理由又仅仅只不过因为他是上海人。他们究竟有什么本钱可以看不起一切外地人又有什么本钱可以对外地人的讽刺嘲笑无动于衷
这正是外地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是我们着力要弄清的问题。
二 上海人与上海滩
要弄清前面提出的问题,首先就得弄清什么是上海人。
但这并不容易。
余秋雨说:&ldo;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rdo;(《上海人》)。其尴尬之一,就是身份不明。什么人是上海人?或者说,什么人是最正宗、最地道,亦即最有资格看不起外地人的上海人?谁也说不清。因为认真说来,倘若追根寻源、寻宗问祖,则几乎大家都是外地人,而真正正宗的上海人,则又是几乎所有上海人都看不起的&ldo;乡下人&rdo;。这实在是一件十分令人尴尬的事。如果说,上海是一个&ldo;出身暧昧的混血儿&rdo;,那么,上海人便是一群&ldo;来历不明的尴尬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