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宋朝原来是这样 豆瓣 > 第89章(第1页)

第89章(第1页)

几个月后,张浚在忧愤中病死。

临死前,他给儿子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写了一封家书,也是他的遗言:&ldo;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rdo;张浚是宋代名臣,为南宋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早年他起兵勤王,平苗、傅之乱,后宣抚川陕,重用吴玠,确保川蜀之安全。秦桧当权时,他未能得到重用,及至晚年,当国家再遭入侵时,不顾年迈,毅然挑起重担,可谓精忠报国也。

张浚死后,朝中主和派更加得势。

汤思退是人如其名,一心&ldo;思退&rdo;,不求进取。为了和议速成,他竟然尽废边备,罢筑寿春城,解散万弩营,停修海船,撤海、泗、唐、邓四州之兵。张浚为抗击金兵所做的努力,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毁于一旦。南宋自毁长城,金兵却毫不客气。为了迫使南宋接受和议,金兵乘机南下,连续攻克楚州、濠州、滁州。东南为之震动。

这一次,汤思退罪无可恕了。

宋孝宗下旨,将汤思退流放永州。但是这样轻的惩罚怎么能平息众人的愤怒呢?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伏阙上书,痛陈汤思退等人怀奸误国,以致金兵长驱直入,乞斩汤思退以谢天下,并请求皇帝起用陈康伯、胡铨、虞允文等主战派人士主持国事。当汤思退听说一大群人上书欲置其于死地时,刀还没上架,自己就被惊吓而死了。

金国方面,金世宗无意与南宋陷于旷日持久的战争。史书称金世宗&ldo;性仁孝,沉静达理&rdo;,他是金国历史上难得一位贤君。鉴于之前金熙宗、金帝完颜亮都是残暴之君主,金世宗上台后,力求休养生息,急欲与南宋媾和。他发兵攻打楚州等地,乃是以武力迫和谈,并非像完颜亮那样想征服南宋。

南宋方面,主战派领袖张浚与主和派领袖汤思退于同一年都死了。主战派北伐固然出师不利,但主和派放弃边备,情况更糟。特别经汤思退这么一折腾,南宋朝廷不得不最后选择议和的方案。这种情况下,在外交上争取更多权益,便成为南宋对金的主流政策。

南宋方面提出的条件是:两国疆域仍然按照绍兴和议所划定的界线,即东为淮河,西为大散关;岁币银、绢各减五万;南宋归还金国战俘,但对于叛亡者则不予遣返;宋不再向金称臣,而称侄,在国书的格式方面,宋致金的格式为&ldo;侄宋皇帝眘谨再拜致书于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rdo;,而金致宋的格式为&ldo;叔大金皇帝致书于侄宋皇帝&rdo;。

可以说,南宋政府是做出让步的,特别是领土方面,放弃所收复的土地。金世宗同样做出一点让步,不再追回南逃之人,也同意岁币减五万。这样,双方在互派使者往来后,于乾道元年(1165),订立新的条约。

这就是所谓的&ldo;乾道和议&rdo;。

尽管在乾道和议中,南宋方面争取到若干权利,但对于有恢复之志的宋孝宗来说,这只是权宜之计。孝宗皇帝恢复中原之志始终未泯灭,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复到北宋时代的全盛水平。然而,军事力量的提升,却不是立竿就能见影的,特别是可堪大用的军事人才严重缺乏。

宋朝一直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南宋中兴之战中,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政策,才使得军事人才纷涌,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琦等人皆为一时之名将。自秦桧上台后,开始收武将之兵权,擅杀岳飞,遂使武将之地位又一落千丈。

绍兴和议后二十年,南宋更是荒废兵事,遂使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如入无人之地。南宋抵抗入侵的核心人物,仍然是老一代的军人如张浚、吴璘、李宝等,真正能独当一面的新人,也只有虞允文一人了。

乾道三年(1167),守卫川陕达二十年之久的吴璘去世。他与哥哥吴玠同为南宋最出色的将领,是川蜀的保护神。在临终前,吴璘虑及国家的军事现状,向皇帝留言,希望孝宗不要轻弃川蜀,也不要轻起战端。

吴璘去世后,能与皇帝共商恢复大计者,只有虞允文一人了。宋孝宗任命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接替病逝的吴璘,实际上是把四川打造为一块进取中原的基地。虞允文到任后,兢兢业业,精兵强政,淘汰弱兵,为国家节省四百万的军费开支。他亲历亲为,甚至还动手编写了一本推广先进武器制造及使用的工具书,士兵们人手一册。

两年后,虞允文回到京师,出任宰相。他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有一回,御史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早已逊位的宋高宗跳出来为虞允文辩护,并说:&ldo;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rdo;就是说,当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立下奇功,你萧之敏人在哪呢?太上皇开了金口,宋孝宗想罢免萧之敏。此时虞允文却站出来为萧之敏说话,认为他品行端正,皇帝应该留用以广开言路。

宋孝宗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虞允文身上,他曾经对虞允文说:&ldo;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rdo;可见他对虞允文之器重。为了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虞允文于乾道九年(1173)又一次出任四川宣抚使,为出兵中原做准备。

虞允文回到四川后,立即着手战备,他订立七条民户养马的规定,从民间搜罗大量良马,并挑选青壮年进行训练。作为一名出色的战略家,虞允文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打无把握之战,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重。然而虞允文的一片苦心,却受到皇帝的误解。宋孝宗一直盼望着虞允文早日确定出兵的日期,可是一年过去了,虞允文却没有明确的表示。皇帝终于等得不耐烦了,便下了一道密旨催促他。虞允文没有附和皇帝,他强调军需物质还未准备完毕,不可贸然出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