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美国人眼里的清朝人形象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登恩比上校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法国夫妇被一帮躲避在深山老林里的土匪绑架。法国要求中国政府营救这对夫妇,还他们人身自由。中国就派出了一个旅的军队追到了土匪的老巢,找到了那两个法国人。法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协助表示感谢,并授予这个旅&ldo;荣誉军团&rdo;的称号。时隔不久,法国就进而要求一笔巨额赔偿,原因是中国在执行营救任务时太拖拉。中国人惊呆了,但他们还是付了这笔钱。

这种事并非绝无仅有,中国政府在和欧洲的各个强国打交道时经常碰到类似的事。为了弄清中国人为什么对我们怀有那样的看法,赫尔克姆、白儿斯福德、戈斯特&iddot;克尔奎赫恩以及其他一些作家都在著作中探讨过类似的事情。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这位&ldo;秀女&rdo;刚入宫的那几年。

值得一提的是,对朝廷选出来的许多妃子,皇帝从来都没有兴趣去看一看。入宫以后,就有人仔细观察这些女子的性格和气质,看她们是否能胜任交付给她们的职责,对下能否做到和蔼,对上能否做到谦恭守礼以及怎样对待地位相同之人。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她们最终的升降荣辱全赖于此。

正如其他身份、地位相同的女子一样,赵姓姑娘进入宫廷之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如果她读过什么书的话,不过就是《女儿经》这样的小册子。这样的小册子教诲女孩子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小册子还教诲女孩子应该珍惜大好年华,说到了十五岁到二十岁这个豆蔻年华,上有高堂父母,身边有哥哥弟弟,她们应该学习诸如绣花、织布之类女孩子应有的技能,以后出嫁了做一个好妻子。

她或许还读过《孝女经》,这本书教会她怎样对待地位比她尊贵的人。尽管如此,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她在入宫之前没受过多少教育。

她最需要学习的是怎样行为举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父亲母亲都认为,女孩子被选秀入宫,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这个小姑娘入宫后,发现调教这些女子的都是读书识礼的太监。她聪慧过人,引人注目,而且还野心勃勃。

我说的这个&ldo;野心勃勃&rdo;没有贬义,你也可以说她有远大的抱负。她读起书来勤奋刻苦,能把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她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吸引&ldo;先生们&rdo;的注意,另一方面,当然也是为了她自己真正能够识文断字,能书擅画。所以,时间不久,她在所有入选的女子中就引起了皇后和皇帝本人的注意。于是,她被定为贵妃,而且从那时起直到皇后去世,她与皇后的关系一直相当融洽。

这位皇帝的新宠是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女子,童年时大量的户外生活锻炼了她的体魄,不久她就给咸丰帝生了儿子,咸丰皇帝一生仅有这一个儿子,这真是皆大欢喜的大喜事。从此她被尊称为母后。时隔不久她就取得了皇后的地位,称为西太后,另一个称东太后。从此,这两个女人地位相当,而且在世人的眼里,她们的权力也不相上下。

第一个太后出身于富贵之家,娇生惯养,身体虚弱,意志萎靡,只要生活安逸,她对政治权力毫无兴趣。慈禧太后成了这个国家真正的皇后,执掌大权近五十年,而没有引起东太后的嫉妒、恼怒和敌意。从她处理与东太后的关系上也能看得出来,慈禧太后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本书的女性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西太后,你就会鄙视无权无势、贪图安逸的东太后;而如果你是东太后,你就会仇恨大权在握的西太后。

然而,这两个女人竟然相安无事地生活了二十五年之久,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到此时为止,在所有事件中,1860年发生的&ldo;第二次鸦片战争&rdo;也许让慈禧印象最为深刻。这次事件历史上又称&ldo;亚罗号战争&rdo;。几年之前,有几个中国人把他们一艘名为&ldo;亚罗号&rdo;的船在香港注册,因此这艘船也就获准悬挂英国国旗。

毫无疑问,这些人在从事走私活动。走私案是过去几百年里中国南海岸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皇帝的钦差大臣早欲除之。

这艘船在香港登记九天以后,正挂着英国国旗在海上作业时,钦差大臣扣押了这艘船,将船上所有船员关押起来,并扯下了英国旗。英国当时不能,后来也无法接受这种&ldo;侮辱&rdo;,就责成钦差大臣放还船员,尽管所有船员都是中国的臣民。英国人声称,如果钦差大臣拒绝英国的要求,他们就炸毁他的衙门。

这一恐吓对钦差大臣果然奏效,更何况人们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后果记忆犹新,于是他把在押的船员捆成一串送还给了英国的领事馆,但并没有为侮辱英国国旗而做一些适当的道歉。这又惹怒了英国的领事,他把这些船员退还给钦差大臣。这个钦差大臣在没有审讯的情况下就很快把这些人砍了头。而英国此时正急不可待想使中华帝国的门户全部向英国开放通商,钦差大臣处死船员对英国人来说正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在欧洲列强看来,这场战争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大好事。医生给病人开些苦口良药是为了治病,先生体罚学生是为了造就人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战争是好事,因为良药对病人,体罚对学生来说,虽然当时都不是那么好受的,但从长远看,良药对病人和体罚对学生都有好处。这就是当时欧洲人在对待中国时的逻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