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王阳明心学智慧书 > 第四章 实践(第2页)

第四章 实践(第2页)

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之?”

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羲黄之世乎?”

弟子徐爱问道:“伏羲、神农、黄帝之类的书也有流传下来,但是孔子为什么把它们都删掉了呢?”

王阳明回答说:“社会风气日益开放,文采日渐兴盛,世道沧桑,那些书即使有流传下来的,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逐渐不合时宜。周朝末年的时候,要恢复夏商时期的淳朴风俗,已经不可挽回了,何况尧舜时的世风呢?更何况太古时期的伏羲、黄帝的世风呢?”其实,王阳明是在告诫人们在做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时间、地点来随机应变,制定相应的、正确的方法。

世界瞬息万变,人们只有顺应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才能因地制宜、因时随化,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王阳明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始终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原则。他没有把起义农民当成打击对象,而是把杀人越货的盗贼和被迫铤而走险的贫苦民众区别开来,把首恶和胁从区别开来,把愿意弃恶从善者和坚持不改者区别开来。具体到个人,王阳明更是谨慎从事,即使犯了罪,也要根据认罪的态度来决定处罚。

为了给胁从者、愿意悔改者机会,王阳明在每次采取行动之前,都先发布告,劝谕误入迷途者改恶从善,弃旧图新。在征战过程中,他也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制定制敌政策。在平乱之后,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者奏请皇帝批准增设县治,管关隘检查的巡查司,或者改变布局不合理的巡检司治所。

王阳明根据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地、因事、因时以制宜,并没有死守绳法。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与原有的计划有所不同,面对改变的时候,智慧之人往往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弄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什么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生存,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礼呀!”

孔子处理事情能从容淡然,就在于他有着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头脑。所以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懂得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因为变则通,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当今社会,各种事物都在飞速发展变化着,身处其中的人如果不能审时度势,顺势而变,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做到针对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随机应变、顺势而动,无疑会对我们适应生活,适应现实变化有很大的帮助。正如王阳明所说:“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

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王阳明认为,当人们对世界辨析明白了,思考谨慎了,询问仔细了,学习也长进了,却还能坚持用功不懈,这就是笃行。

现如今的社会,人们大多急功近利,对事物的认识也多是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害怕因此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人们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看起来好像对这些问题已经了解了,却没有深入思考、触类旁通和向外拓展,因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如何解答了,这就是浅尝辄止的坏处。

如果人们能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不断反馈到大脑的深处,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所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太愿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借机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李白正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又听了老婆婆的这番话,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笃行,即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汇,却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即使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冯友兰大师才在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个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发展下去时,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便是退缩与放弃,成功就此夭折。如果在面对诸多阻挠与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往往能迎来期望中的成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