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沪江交流一次,周建国就感觉自己大有收获。若是能亲自到国外看看半导体同行们在做什么,相信可以更上一层楼,可惜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当前能入选国外考察团的无一不是行业内权威专家,他们是带着引进技术谈判任务而去,成团人数控制在16人左右,名额远非一个窝在皖南山区的普通技术工程师可以染指。
虽然人不能去,但消息总可以打听吧。
在皖南小三线,唯一跟国外有所关联的就是《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报纸,上面会不定期刊登国外新闻。
至于谁家有海外关系,都是敏感话题,互相都不敢承认。
于是周建国走进了工厂图书室,开始有目的翻阅近两年的报刊,力图在上面获得相关信息。
这是其自发行为,沪江之行让周建国犹如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半导体相关领域的知识。
最后他发现自己白白忙碌了半天时间,没有任何收获,报刊都是国外政经新闻转载,技术类别文章寥寥可数,有的话也是农业、气象、石油等领域。
信息匮乏,拳头打在棉花之上,周建国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不过他低落的情绪很快被冲散,因为此次订购展览会,让八零一一厂所有与会之人都感觉到有收获,厂长郑云德决定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传达相关信息,让一头闷在山区的职工们了解国内半导体发展情况。
为此,特意点名让周建国在会上发言,主要侧重介绍在会展上看到的同行技术现状。
八零一一厂现有职工数量800多人,一开大会乌泱泱人头攒动,将厂里大食堂挤得满满当当。
只有大食堂的空间足够容纳下全部职工,因此但凡全厂职工大会都放在此地举行。
普通人可能在8个人面前可以侃侃而谈,但上升到80个人围观的话就容易磕磕绊绊,若是被800多道目光聚焦之时估计连话都说不出来。
因此,得知厂里要自己上台发言,周建国确实心里挺紧张,他实在没历经过这样的大场面。
郑云德一直都有意提携周建国,这次搭好舞台让他在全厂职工面前露脸,就是一次重要的锻炼机会。
“根正苗红,受到良好高等教育,对技术热爱并有钻研精神,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扎根三线,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这是郑云德通过对周建国的个人档案多次仔细研读后得出的结论。
“唯一不足是其不擅长主动跟人打交道,工作侧重技术,在管理方面经验很欠缺,上进心一般。”
总体上评价的话,周建国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可以通过推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潜移默化进步。
在沪江市,干部培养体系之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234原则”。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之中,领导班子要注意老中青合理搭配原则,20岁、30岁、40岁应该分别有一名以上的中青年干部入选。
企业搬来小三线后,这条用人的“234原则”并未强制执行,有的厂遵循有的厂无视之。
八零一一厂在前任厂长蒋庆五在位时,就将此规矩定了下来,郑云德作为接替者也认同此条款,就打算到时重新组建9个人的新领导班子集体。
周建国今年27岁出头,过两年时间换班子时正好29岁,是20岁年龄段的最佳候选人。
想进入工厂领导班子,那可是百里挑一的竞争,太年轻肯定威望资历不行,因此基本考虑年龄在28、29岁之间。
工作得早的话,接近三十而立,也在厂里待了10年时间。就算晚一些进厂,那至少也有5、6年的实际表现,足以让人见证实力。
周建国本人还处于懵懵懂懂之中,但过来人郑云德已经将其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一切无他,唯识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