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读城记txt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北京学术界的这种毛病,说到底,就是浮躁之气。

许多人都发现,现在的北京人,已经少了许多儒雅,多了几分粗俗;少了许多平和,多了几分浮躁。就拿和龙应台&ldo;吵架&rdo;的那个&ldo;着汗衫的年轻胖子&rdo;来说,人家不过是用带上海腔的普通话叫了一声&ldo;同志&rdo;,就大为光火,挑衅地问:&ldo;称呼谁呀?谁是同志呀!&rdo;犯得着

如果说粗俗多见于市井,那么,浮躁便多见于学界。早就有人指出:浮躁,或者说,表面化、轻浮、躁动,是八九十年代京师文化的特征。浮躁之风改变了北京学术界风气。一些人急于成名,大部头的一专著一频频问世,但只要轻轻一拧,那水分就会像打开了自来水龙头一样哗哗往外流。一些人热衷于当&ldo;主编&rdo;,实际上不过是邀集些&rdo;枪手&rdo;,或招集些学生,&ldo;编辑&rdo;(实为拼凑)有&ldo;卖点&rdo;的&ldo;丛书&rdo;。另一些人则被各种飞扬浮躁的东西冲昏了头脑,&ldo;项目、资金、论著量、引用量等形式化指标满天飞,取代了对真正学术目标的追求,真正关心人类命运、宇宙本质和学术真理的头脑为浮躁的学风压倒&rdo;(郑刚《岭南文化的风格》)。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信守&ldo;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rdo;准则,只知道北京的学术舞台上隔三差五就有闹剧开场,隔三差五就有新星升起。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新主张、新提法被频繁地制造出来,然后迅速推向全国,而外省那些做梦也想&ldo;跑步进京&rdo;的风派学人们,则趋之惟恐不及。但如果我们对这些年北京学术界张扬的种种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新主张、新提法一一推敲一遍,便不难发现其中固然有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同时也不乏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新主张、新提法,其实不提也罢,并不妨碍学术研究的深入进行。甚至可以说,某些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新主张、新提法,根本就没有多少新内容,只不过把赵丽蓉变成了&ldo;麻辣鸡丝&rdo;,或者像北京某学人那样把孟子(nci)译成了&ldo;门修斯&rdo;。相反,倒是一些老名词、老概念、老口号、老主张、老提法,很需要有人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因为它们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弄清过。但没有人来做这种工作。因为做这种工作出不了风头出不了名,与&ldo;学界的领袖地位或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rdo;也没什么关系。

看来,北京学术界由平和而浮躁,并非完全因为这座城市变化太多太大太快所致,而是这座城市原本就有的官气和痞气在作祟。就拿前面提到的由一追赶时髦,鼓吹西方当代文学思cháo&rdo;一变而为&ldo;大张批判旗帜,俨乎东方真理之斗士&rdo;来说,就决非胆小怕事或见风使舵,

易中天《读城记》‐‐上海滩1

xiea发表于2006-4-1916:51:00

上海是滩。

上海滩很开阔。

开阔的上海滩有着非凡的气派。

的确,上海不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好最气派的城市之一,或者说,是中国最&ldo;像&rdo;城市的城市。和北京一样,上海也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在全国许多地方,差不多都有所谓&ldo;小上海&rdo;。这种称号无疑是一种&ldo;桂冠&rdo;,只能加冕于那些比较富庶、新cháo、文明的城镇、街道和社区头上,就像当年把上海称为&ldo;小苏州&rdo;一样。不过,&ldo;小苏州&rdo;好像只有上海一家,&ldo;小上海&rdo;却遍布全国,到处都是。今日之上海,毕竟比当年的苏州,要风光得多。

然而,&ldo;小上海&rdo;毕竟不是&ldo;大上海&rdo;。领略了&ldo;小上海&rdo;种种好处的外地人,便都向往着能够亲自到上海去看一看。很多年来,能够被领导派到上海去办一点公事,差不多一直被视为一次&ldo;美差&rdo;。在物质匿乏、供应极差的那些年代,就更是如此。即便是现在,对于从未去过上海的人来说,上海无论如何也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尽管当真去了以后,也许有的人会失望。

但,失望归失望,向往归向往。没去过上海的人,还是想去一去,尤其是那些比较&ldo;老派&rdo;的人。在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上海总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最正宗的现代工业文明,代表着这个文明&ldo;雅致的时代&rdo;。这是他们从&ldo;上海货&rdo;那里最直观地获得的感受和结论,比什么书面的说教都更靠得住。的确,在那个物质匾乏的年代,我们生活中差不多每一点小小的改善都是上海和上海货赋予的。那时,能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或一架蝴蝶牌fèng纫机,是很能让人羡慕不已的;请别人吃一块上海奶油蛋糕或大白兔奶糖,也比现在请吃生猛海鲜还有面子。这不仅因为东西稀罕,还因为东西好;也不仅是质量好,经久耐用,还因为它们都很精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和情调,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雅致。更何况上海又是多么大在他们看来,真正所谓&ldo;现代国际大都市&rdo;,首屈一指的还是上海,尽管这几年深圳的风头颇健。不过,新型的深圳怎么比得上老到的上海?上海的商品也许比不上广州或深圳新cháo,但质量,却让人放心得多,因为上海的基础要厚重得多。

上海,在全中国毕竟是深得人心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正如美国不能没有纽约,中国也不能没有上海。上海是长江流域的龙头,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经济的脊梁。更何况中国的现代化正是从上海起步的。1953年,美国学者罗兹&iddot;墨菲在他的一本关于上海的著作中,把上海称之为&ldo;现代中国的钥匙&rdo;,认为现代中国正是诞生于上海。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则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更加看重看好上海。这不仅因为上海的投资环境好,比方说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在长期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养成了一整套适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文化准则等等,还因为上海能给他们以&ldo;家园之感&rdo;。对于许多外国人(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观光客)来说,北京让他们感到神秘,而上海让他们感到亲切。(图十六)静安寺对面的万国公墓(现已迁走)里,埋葬着他们的先辈和同胞;而开在过去欧式老房子里的酒吧,又让他们想起百十年前的欧洲。上海,不论在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眼里,都是好地方。

总之,上海实在是太重要它不但是中国首屈一指的&ldo;国际化大都市&rdo;,是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的&ldo;大龙头&rdo;和&ldo;排头兵&rdo;,是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变化的&ldo;大窗口&rdo;和&ldo;晴雨表&rdo;,也是完全不同于北京的一类新型城市的典型。

上海的秘密,是城市的又一种秘密。

为了弄清这些秘密,我们还是从外地人对上海的看法说起。

一 外地人与上海人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虽然&ldo;老嗲咯&rdo;,上海滩的名声却似乎不大好。

对于上海,人们习惯性地有两种说法。当他们要对上海表示好感时,便称它为&ldo;大上海&rdo;;而当他们要对上海表示不满时,则称它为&ldo;上海滩&rdo;。因为一提起&ldo;上海滩&rdo;,一般人马上想到的便是流氓、阿飞、小开、ji女、殖民者、暴发户、青红帮。人们形成这种概念,不知是因为上海滩原本就是这类人物的世界,还是影视传媒的着意渲染所使然?大约是兼而有之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