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血色衣冠陈庆之 > 第17页(第1页)

第17页(第1页)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难道我还要对他,感恩戴德不成?他这么多年,不过养虎为患,妇人之仁,惹天下人耻笑罢了!”

庆之深知大势已去,涡水北岸,正是临淮王军营,只好勒转马头,抢先一步回到彭城,早做防范。

北魏临淮王元彧,在接济豫章王后,对边境兵力部署,早已摸得一清二楚,立马率领四万大军,一路朝彭城逼近,并沿途收复北魏失地。

陈庆之深知,豫章王临阵倒戈,敌强我弱,军心不稳,只好以持假节的身份,率领彭城主力一万大军,突出包围,连夜斩关后撤,再与豫州刺史合兵一处,边境线收缩至宿豫城。

返朝后,庆之脱簪请罪,萧衍虽对豫章王的行为,沉痛不已,却没有加罪庆之,反而对他大加抚慰,并对他的领军能力,赞赏有加,称他“果决善断”,并擢拔他为绥关将军(第十班)。

出身寒门的陈庆之,自此迈入了戎马生涯。

第28章请命

大通二年,阴山下的鲜卑军民,因不满皇室迁都洛阳,爆发了六镇起义,由此引发了内乱不止。

被胡太后引狼入室,前来镇压叛乱的,北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趁机夺取政权,在洛阳城北黄河边,溺死胡太后与幼帝,并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二千余人,抛入河中,一时之间,河道壅塞,流血漂杵,朝野为之震恐,百姓人心惶惶,都道他是“董卓再世”,史称“河阴之变”。

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带领数十骑人马,投奔南梁,他正是北海王元颢。

只见朝堂上,文武大臣分跪于两侧。

一位面目异于南人的高挑男子,居中站立,着小袖及膝杏黄短袄,靛蓝细褶裤,尖角鹿皮靴,头戴远游冠,肤白深目,右耳穿双大金环,正声泪俱下,请求皇上为他出兵,助他北归称帝,剿灭权贼,事成后,愿认大梁为宗主之国,割地纳贡。

梁帝萧衍坐于正北御榻上,着明黄皮弁服,听闻北海王的请求,一时难下抉择。

萧衍年轻时,作为南齐将军,曾数度抗击魏军,有胜有败,也曾稍稍阻碍过,孝文帝南伐的脚步,他不是没有收复中原的野心。

登基后,随着岁数渐长,他渐渐明白,北伐成功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南北远隔多年,北方二百年来胡汉杂处,民风彪悍,早已不是当年晋室南渡,祖逖立志收复河山时的民心所向。而南方数代经营,文明昌盛,但多年以防御为主,民心思安,更是缺少勇悍不畏死的兵将。

可是北海王率众来归,就这么投闲置散,似乎也说不过去。

他对北海王着意抚慰后,先请他去偏殿休息,遂向朝臣询问意见。

尚书令袁昂,戴进贤冠,着青饰领缘绯袍,起身道,

“如今北方时局混乱,诸王并立,更有尔朱氏狼子野心。北海王并不占据正统,无兵无粮,贸然出兵,若败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若侥幸胜了,又怎知他日,会不会翻脸无情,反咬一口,不如坐山观虎斗。”

众臣随即附和,有说胜算不大的,有说劳民伤财的。

萧衍之弟大司马萧伟,戴笼冠,着绛纱袍,却反对道,“诸位切不可过分保守!

自孝文帝逝去这三十年来,接连几位少帝掌权,皇室动荡,无心南伐,是以南北无大战,只有小摩擦不断,将帅无心,军士懈怠。

可是谁能保证,那尔朱氏不是下一个拓跋焘,还记得元嘉之祸吗?刘寄奴是多么的英豪盖世,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被拓跋佛狸,攻到了石头城外,隔水相望,建立行宫。”

左卫将军兰钦,赞成道,“鲜卑族骁勇善战,如何不趁此大乱,挥师北上,说不定能收复河洛失地,再不济,也可给他们添上一把火。”

领军将军曹仲宗,却道,“元嘉草草,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祸水南引,正是因为他仓促北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晋室南迁以来,何曾有北伐成功的先例,远有祖逖、桓温、谢安,近有刘裕、檀道济、王玄谟,他们或雄才大略,或深谋远虑,或勇猛过人,纷纷功败垂成。

如今,又有何人,能担当此等重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