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雏菊的女主角是谁 > 花园的记忆(第1页)

花园的记忆(第1页)

多年以后,我记不清你的模样,却记住了那一院花的芬芳。

——题记

族里老爷爷家有一个花园,是用青砖贴堂屋墙垒成的一个镂空的半月形的花坛。在童年的记忆里,花朵是看不够的美丽和娇艳,花香是浸在心里说不出的诱人和芬芳。

堂屋是用青砖砌的墙,灰瓦压的屋顶,一溜五间,自然住的是祖孙三代一大家人。老爷爷同老奶奶住的是东边两间,花园就在他们的房前,冲着堂屋和东屋之间的过道。过道里有类似爬山虎之类的藤蔓植物在欢快地舞蹈,探头探脑,没有丝毫地阴暗和恐怖。

我日日来这里玩,看着那房子觉得平平无奇,对那一园花却是看了又看,来回攀着青砖的边缘,不舍得离去。母亲告诉我,房子是祖辈奶奶盖的。一代一代的辈份让人头晕,费了好大劲才知道,原是我爷爷的父亲和这老爷爷是俩亲兄弟。俩兄弟的父亲是个文秀才,家境很是一般般,娶得却是地主家的女儿。老父亲心疼婚后的女儿受累,给了女儿在某处庄子地的一囤底的粮食,女儿粜了粮食,方才盖得起这套房子,收拾起齐整的院落。搁在当时,也算是够气派得了。

花园里种的多是草花,上面摆了几盆花,记得有一盆海棠,一盆月季,很普通的品种。印象里对那些草花已淡忘,只记得草花丛中有一从芍药最美丽。花朵是粉红色的,花骨朵上皴染着少女般地红晕,入眼的是娇媚、典雅带着脱俗的清气。只是这花儿谢得也快,也就看了一两天,下了一场雨,再去,花瓣儿都零在了地上,枝上是一瓣儿也不留,让人心疼。“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大后,我读到这样的诗句觉得拿来形容那丛芍药最是恰当不过。那纷纷零落的花瓣多像是美人和着胭脂滴下来的泪水,想留住人长醉,无奈挡不住时光如水流过,一去不回,只能是恨意绵绵无绝期了。

院子里还有两棵高大的枣树,合抱粗,结的是一种大枣。其中一棵就在过堂前,夏日有蝉伏在又密又亮的枣叶间得意地吱吱叫,枣枝有的垂压下来,翠翠地落入每一个进门来玩的孩子的眼帘。不时会有被蛀虫吃剩的枣儿叭地掉在地上,仰起头看看,青青如拇指般大的枣儿挂在密叶间,密叶间漏下的阳光照着它们,最是分明诱人。于是每每会去找一根小木杆,踮起脚来,一悠一荡地去扑那枣儿。大人们见了也不管,总是堂前扑枣任小儿,而这又如何不让小儿辈们暗生感激呢。秋天收红枣时,奶奶会悄悄地叫我和叔家的小弟去帮忙捡枣儿,尽可以吃够,临走再送每人一兜红枣。那时的我真盼时光快快地溜走,好让我再得到一兜大红枣。

孩子们在院子里窜上跳下地玩,汗出得多,容易口渴,夏日更甚。奶奶的堂屋里有一个灰色瓦罐,盛着满满的凉透了的白开水。一来二去,让我贼摸上了,口渴时,便跑到瓦罐前,立起脚,够着长柄勺子,一勺一勺地递水到嘴边喝。奶奶看了,瞧了瞧,没说什么。再去喝水时,脚底踩的可是厚厚的两块砖,那是留在记忆里搬也搬不走的温暖,伴同那,伴同那回味不过的夏日凉白开水最美的甘甜。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还应感激那位把水烧开了的老奶奶。记得在东灶屋里,她蜷坐在蒲团上,头顶一方带两圈蓝杠的灰白手帕,眼紧瞅着灶膛,把个风箱拉得啪嗒啪嗒作响。灶里红红的火腾腾地燃烧,火舌窜出来舔着灶脸,老奶奶便在上面悬了一把圆柱形的水壶,顺带燎水。当大锅里的热气嗞嗞地往外冒时,她会含着笑揭开锅盖,为一家人盛上饭食。水壶里的水也哧哧地开了,奶奶会赶过来,把水倒在瓦罐里。不止是我,每个来玩的孩子必定也喝过那熏着一家烟火气的凉白开水,只不知是否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甘甜。

花园的主人老爷爷很少露面,他年轻时在外闯荡,干了一番事业,老来退休回家把一群孙子孙女看成了最大的财富。他呆在房里,把孙子找来,拦着,不许他乱窜,好好地安稳稳地守着。他坐在躺椅上,眯着眼睛,摇着身子,捋着山羊胡子,儿孙绕膝啊,老来之乐莫过于此。只是,半大小伙子有时被拦得猴急,满屋子转圈圈,直恨不能钻穴跳墙。

寒去暑来,春秋变幻,花园里的花也不知在记忆里开过了几个年头。只记得有那么一天,花园被拆除了,那些花儿也顷刻不见了。是奶奶见我喜欢给了我一盆四季海棠,花开石榴红,很讨人喜欢。我却止不住去想那些花儿,它们到底去了哪?寻寻觅觅找到啦,那从芍药被移植到了一位婶婶家,没见它开过花,最后竟香消玉殒了。后来我才回过神来,模模糊糊地觉得是那永不再露面的老爷爷带走了那一园花。

老爷爷走后,奶奶在他房子的外间里养蘑菇。沿墙角用砖围起一块地,铺上厚厚的棉花种皮,拌以菌种。一段时间后,亭亭的伞样蘑菇冒了出来,采摘下来,便做成了一家人爱吃的鲜美佳肴。奶奶曾送了母亲一篮这样的蘑菇,至今,母亲和我还常会感叹道,啧啧啧,怎么那么鲜,那么好吃呢。

房子里的光线较暗,空气沉沉地有点压人。我曾试探着趋进房子的里间,看到墙上挂着一个草绿色的陈旧文件袋,里面装着些信札。我用近乎发抖的手捏出了一封信,那是去了远方他二儿子的家中他最疼爱的小孙子写给他的。见过他和小孙子相依相偎在一起的照片,小孙子戴着狗皮帽子,笑得一脸的纯净、灿然;他呢,严肃,矍铄,目光看得很远。小孙子在信中诉说了对他的想念之情,其中一句是:爷爷,我想你。

时过境会迁,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老爷爷和老奶奶住的房子在轰隆隆的铲车声中倒下了,曾经是花园的地方被改造成了街道。不久,一条宽阔、展平的水泥大道疏通了这个村庄的前后两部分,连接起其他的村庄,延伸到了遥远的地方。只留了奶奶一个人独自守着这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地方。亲历过多次生死离合的老人已将一切看淡,她坐在街路边的国槐树下,用平和的目光静静地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人往。南来北往的人啊,当你步履匆匆地经过这里时,你可知道:你所踩的水泥路下的泥土里还保留着一园花朵的芬芳,穿过岁月的尘埃,泛活孩子们的记忆,芳香四溢,永不凋谢。

去岁入冬以来,一直想望着下一场大雪,出门雪尚飘,回顾青山白头与我笑,多美。十几年来,所僻居北方的这一隅地区上愈来愈少见大雪,去冬尤甚。仅仅只是飘来了几点雪花,连地面亦未能匀盖好,打个滑都不能够,且很快就化了,像开了个玩笑。

总以为下了雪的世界美得就像童话一样: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远山洼地,高楼低屋皆披上了一件纯白的外衣,晶明耀眼,人行其中,陌生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少年读书时,感觉寒冷度似乎要倍于今,屋檐下的结的冰溜溜要有半米长,且化得也慢,好像鼻涕也每被冻得老长。这时,常会下几场大雪,厚厚的雪淹没了从村庄蜿蜒通往学校的那条土路。重新踩踏出来一条雪路的必定是早起上学的孩子们,大家伙推推搡搡,磕磕碰碰地向前开路,欢声笑语不断,那时不懂得流连,只知道一个劲地向前。

转过年来,初二就立春,春天都来了,还会下雪吗?盼望下雪的念头至此基本消停。怎么也没有想到,雪会在临近正月底一个夜晚悄然而至。粉末似的细雪密密地急急地扑向久旱的土地,想必干得一踩就成碎末的小麦定会欣然拥这春雪入怀了。伸出手来,想接住一片春雪入眼,捧在心怀,雪落在掌心,倏忽就湿成了一点水晕,看来是春雪的柔情化成了水样的温存。雪继续下着“无风仍脉脉,不雨也潇潇”说得可是这春日之雪吗?我在一片清莹的灯光下,看了好长一会雪,任思绪在寂寥的雪夜里翻飞。十几年前,也曾杵在大学公寓楼的过道里看过纷飞的春雪,那时多年轻,年轻得不会思索,望着雪,也忘了我。

黎明起后,吃过早饭,滑滑擦擦地赶点,一路无言。及到学校后,看到一些孩子在打雪仗,有的在擦滑玩,还有的会堆一个雪人,匆忙之下有模无样,却也开心得拍巴掌,跺脚,欢天喜地。有孩子嬉笑着向前打小报告,老师,他打俺,说时,手里还托着一个大雪球。我也在雪地里玩了一会,团了几个雪球,却不知应该抛在哪里?

东边光秃秃的岭上此时也覆盖了一层白雪,有点原驰蜡象的样子,上面有莹洁的光在闪耀。在我的村庄也有这样一片岭,村里人叫东岭,也叫南岭,那是太阳升起转腾的地方。走出这道岭,到岭外的联小去上学,在那里看来,该叫西岭,太阳落下的地方。

在联小上学时,我的同桌是一个很秀气的小男孩,个不高,有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鼻子嘴的也长得小巧标致。最让我不得不羡慕的是: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回回都能考则剪之收册,日积月累,弱龄之童竟积此至厚厚一册矣。今观金墨之所写杂文包罗万象,洋洋洒洒,痛快淋漓,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自是胸中丘壑使然。

昔子金墨在日求学时,国内同学者有二十多人,嬉笑娱游,其乐何融融。方五六年间,或归国,或被横祸,十之而去八九。盛年遇变,其痛何其深哉、沉哉!况羁旅他乡,人情冷暖倍感于胸中,如何不起蒋氏流离之悲,吴下故园之思!其思乡系列散文记忆里的无花果树、老屋的灶头、记忆里的葡萄架、记忆里的桂花香故土情深,静水深流,读之感同身受。馨懿娴雅谓子金墨之散文有赵明安之风格,不揣愚陋,粗研之,觉质朴蕴藉之风相近,此应是底蕴深厚相同使然。然金墨之为文腾挪跌宕,起承转合于无形,叙事面面俱到,刻画纤毫毕现,用语醇厚平和,朴中藏巧,故文有大气象,情真意诚,雕饰无痕,自然动人。

至于金墨之诗,讲究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词赡句工,意象缤纷,非是知识渊博通达,心思细腻缜密者不能为之。某曾戏称之为美人簪花,品味不同,可各得其趣。

子金墨善于幽默,其为幽默豁达,睿智,每于细微处出彩逗趣,使观者笑之弗能禁也。实则子金墨之为人恭肃严谨,豪爽仗义,良善顺温,细腻重情,有西北大汉之风,江南才子之韵。张五洲曾言曰:为文须先为人。言及子金墨,信矣哉。网友子金墨现寓日本,甫迁新居,旋从沪上迎双亲及幼女,一家同享天伦。平日乐于同国内朋友论文,常言:祖国乃是根,丢根即是弃本。“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在子金墨岂复有二。今惊闻日本地震,子金墨又一时无有音讯,众多网友甚是挂念,某亦如此,且发此文,为友祈福,只等平安好信到。

——题记

闲居无聊,藉码文字网游以自娱。似是夏日某一天,在搜狐圈子文学雅苑偶发一帖,恰遇圈主子金墨值班,旋为拙帖编辑,跟帖扶掖有加,并特别专要标注模板出处。虽是网络虚拟,但余确信其工作之勤勤,诚意之恳恳也,为之甚是感动。

后子金墨任收获十月之圈主,尽职尽责一如既往,每一新人发帖,辄耐心告知玩圈之规则,唯恐指点有所遗漏。且评文详尽全面,于优处则不吝赞美,瑕疵之处亦会一一指摘。建圈之始,曾三顾博庐恳请十八塘艾艾协助管理圈子,艾艾感其诚意,任副圈主后,品评点文,奖优纠错,费尽笔墨,在文亦可与原文相映照。

交流既多,乃渐知子金墨原本沪上闵行人士,后东渡扶桑求学,学成即于日某公司就职。家有娇妻,南国佳丽,娇媚娟秀,玲珑标致,金墨自是宠渥有加,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夫妇育有一女,年逾周岁,健康活泼,聪明俏俊,大有母之风范也。夫妻二人爱之如掌上明珠,不啻于心尖肝肉也。

子金墨饱读诗书,古今诗词,唐宋散文五四散文,中外,无不涉猎并以读书笔记撮其精要,述其感慨。其于史记颇为用心,诗评和读后感有百篇之多。其读书笔记典范之作闲谈唐宋梅花诗词之变迁侃侃而谈,蔚为大观,可做大学之讲义。少年子金墨受其父濡染,新民晚报是每日必读之物,每遇中意之文章则剪之收册,日积月累,弱龄之童竟积此至厚厚一册矣。今观金墨之所写杂文包罗万象,洋洋洒洒,痛快淋漓,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自是胸中丘壑使然。

昔子金墨在日求学时,国内同学者有二十多人,嬉笑娱游,其乐何融融。方五六年间,或归国,或被横祸,十之而去八九。盛年遇变,其痛何其深哉、沉哉!况羁旅他乡,人情冷暖倍感于胸中,如何不起蒋氏流离之悲,吴下故园之思!其思乡系列散文记忆里的无花果树、老屋的灶头、记忆里的葡萄架、记忆里的桂花香故土情深,静水深流,读之感同身受。馨懿娴雅谓子金墨之散文有赵明安之风格,不揣愚陋,粗研之,觉质朴蕴藉之风相近,此应是底蕴深厚相同使然。然金墨之为文腾挪跌宕,起承转合于无形,叙事面面俱到,刻画纤毫毕现,用语醇厚平和,朴中藏巧,故文有大气象,情真意诚,雕饰无痕,自然动人。

至于金墨之诗,讲究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词赡句工,意象缤纷,非是知识渊博通达,心思细腻缜密者不能为之。某曾戏称之为美人簪花,品味不同,可各得其趣。

子金墨善于幽默,其为幽默豁达,睿智,每于细微处出彩逗趣,使观者笑之弗能禁也。实则子金墨之为人恭肃严谨,豪爽仗义,良善顺温,细腻重情,有西北大汉之风,江南才子之韵。张五洲曾言曰:为文须先为人。言及子金墨,信矣哉。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的一些老师渐行渐远,有的背影都已模糊,可对他们的记忆依旧鲜活。只可惜,有一位老师却在时光的流逝中去了另一个世界。每每回想起他来,心间泛起来的滋味是五味杂陈,回回不一样。时间是一条长河,记忆的水不断冲刷着河床,回回重塑出不同模样,但思念、尊重、理解的本质是不变的。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民办老师,姓郝。那时民办老师的工资是很低的,一个月大约只有十几块钱。还有的是以工分为报酬。好在那时比较敬重老师,家家轮流管饭,包饺子,炒鸡蛋,擀面条――村民们用最好的饭管待老师。他给我们上课要求是很严格的。我的算术不是很好,九九乘法表老是背不过。他让我到外面去背,一遍又一遍,在他的强制监督下,我终于背过了。我的同桌比较强势,一次,我同她撕打了起来。他很生气,叱责我同桌欺负人,一巴掌砍掉了她的帽子,罚令她站到一边去。

一次,乡里要举行竞赛,老师让我和另一个女生去。去了之后,人家说,只能要一个。那个女生是班上会得到那么多热心姐妹们的赞扬,我的心一下温暖地跳动了起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热爱文字,并用真心去感受文字之魅力的姐妹们,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也不落魄。读她们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她们一颗颗善良柔弱的心在生活的激流里浮沉,但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她们用澄澈、柔弱、独到的眼光看这世界,执优雅、轻灵、纤巧、清秀或质朴之笔书写下生活的真、善、美。

我被她们的文字满满地感动着,心里装满了暖暖的、明媚的柔情蜜意。在2010年的春天,我会得到那么多热心姐妹们的赞扬,我的心一下温暖地跳动了起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热爱文字,并用真心去感受文字之魅力的姐妹们,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也不落魄。读她们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她们一颗颗善良柔弱的心在生活的激流里浮沉,但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她们用澄澈、柔弱、独到的眼光看这世界,执优雅、轻灵、纤巧、清秀或质朴之笔书写下生活的真、善、美。

我被她们的文字满满地感动着,心里装满了暖暖的、明媚的柔情蜜意。在2010年的春天,我法;星点的白色小花辨不清花萼和花瓣,乱争着挤在一块,不成样子。古人所赞美的“离离原上草”“芳草萋萋鹦鹉洲”“芳草碧连天”与它该是沾不上边。

三叶草,一个形象又富有诗意的名字。我却不喜欢这种草,不仅是因为它的样子,更主要是因为:它太强势了。这种草的主根扎的深,强壮的侧根向周围扩散,互相连成一片,把泥土紧紧抓住,似乎不想漏掉泥土里的一点养分。它的叶子上上下下遮蔽得不留余地。在它壮大茂盛的地方,别的草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生长的权利和机会。就连本地生命力极强的苦菜也插不进去空,甚至,我还怀疑:是不是连蚯蚓也钻不进去。

孩子们却很喜欢这种草。常见他们蹲在草前,专注地拨理着草,似乎在找什么。一边还窃窃私语,脸上挂着淡淡的笑。难道草下会有土虫草鳖?难道这种草开的花会结果实?我笑笑,不置可否,轻轻从他们身边掠过去。

一个下午,我又听到了孩子们的一阵阵欢笑。终于忍不住,我推开窗子大声问他们:“你们在草下找什么呢?”“我们在找四片叶子的草。”“还有五片叶子的呢。”一个女孩悄声道。“有没有采下来?”“我们不采,老师,我们要爱护环境。”这些孩子单纯的可爱,一个意外的发现就够了。有些孩子则会叶子采下来,握在手里,如同握住了一份惊喜或梦想。

确实地,校园青青的三叶草给孩子们单调的生活添了不少情趣,孩子们从中找到了发现的乐趣。只不过,孩子们喜欢的不是常见的三叶草,而是深藏其中的四叶草或五叶草。而又焉知不是这常见的三叶草为四叶草或五叶草的生长提供了呵护和荫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