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当当 > 第19章(第1页)

第19章(第1页)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正式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虽然前一年他曾北渡黄河,但那主要是逃难(水灾)。他自己也说,浪迹天涯&ldo;实自弱冠之年&rdo;(《进三大礼赋表》),而他漫游的第一站是吴越。吴越风景如画自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他的亲戚,一位姑父在常熟当主簿,一位叔叔在武康(浙江德清)当县尉。初出茅庐的书生,需要照顾与提携。不过,此时的杜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新奇,至于声名与仕途的要求还不迫切。他一路走来,关注的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

诗人到过哪些地方呢?当时他已经到了姑苏,即现在的苏州地区,甚至在江边做好了渡海东上的准备,可惜没有能够成行。诗人说,中老年以后他一直为此遗憾,错失了一次到当时的扶桑即现在的日本去漫游的机会。到如今,我们依然为诗人感到遗憾,如果他能成行,又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在苏州,他曾去虎丘山探寻阖闾荒凉的坟墓,去石壁探访峭拔幽深的剑池,去长洲苑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阊门拜谒肃穆的太庙。后来,诗人又沿着当年秦始皇东巡的路线,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游览鉴湖,泛舟剡溪。

三、杜甫(5)

这次漫游,江南给诗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青春做伴,意气风发,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如何能不陶醉在秀丽的景色中呢?很多年后,想起阳光灿烂的岁月,他就会忆起这次江南之行;想到江南,他就会怦然心动。遗憾的是,他只有在梦中温习这江南秀色,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机会故地重游。二十出头的诗人,只是一颗稚嫩的小树苗,诗歌水平还远没有成熟,此次江南之行,虽然亦有诗篇留存,但显得稚气未脱。秀丽的江南,没能等到诗人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这是诗人的遗憾,也是江南的损失,不然,在诗圣的笔下,江南又会是怎样的袅娜呢?

开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三岁的杜甫回到故乡巩县,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选拔途径主要有生徒、乡贡与制举三种。第一种是由学馆选拔,第二种是乡里举荐,第三种则是皇帝直接挑选。杜甫通过了乡里保荐、州里甄选,作为&ldo;贡品&rdo;即乡贡进献到中央,接受礼部的挑选。年轻的杜甫心高气傲,在《壮游》里说他此时&ldo;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rdo;,意思是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没有眼里‐‐这可能是受到了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可惜无情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这年的主考官是名士孙逖,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因选拔了颜真卿、李华等人而享誉朝廷内外。此次登第的二十七名进士中,也有不少人是中唐时期文坛上的风雨人物,如贾至、李頎、萧颖士等。他的失利,还是客观地反应出他当时的实力与影响。

杜甫此时毕竟很年轻,对这样的挫折他还没有放在心上,至于考试的艰辛与仕进的困顿也还很遥远,未来的道路那样漫长,何必早早地烦躁不安呢。落第的诗人虽然懊恼,却不沮丧,他很快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漫游,《壮游》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放歌丛台,狩猎青丘,驰马逐售,放鹰捕鸟,何等快意。这次漫游地点选择在齐赵,原因之一还是省亲,他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司马任上;漫游的时间远远长于第一次,开元二十九年(741),诗人才意犹未尽地回到老家;至于漫游心情与状态,诗人用了五个字来概括,那就是&ldo;裘马颇清狂&rdo;,&ldo;裘马清狂&rdo;后来多次为研究者引用,成为杜甫青春的写照。这也让我们感觉几分诧异。我们所熟知的是&ldo;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rdo;的杜甫,是&ldo;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rdo;的杜甫,是&ldo;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rdo;的杜甫,骑马射箭、狂歌轻狂、跌宕豪放的杜甫却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前人对这样的杜甫也很陌生,王嗣奭在读完杜甫的《壮游》诗后说道:&ldo;此乃公自为传,其行径大都似李太白。然李一味豪放,公却豪中有细。&rdo;他还说:&ldo;观其吴越、齐赵之游,壮岁诗文,遗逸多矣,岂晚岁诗律转细,自弃前鱼耶?&rdo;王嗣奭肯定地指出,早年的杜甫与李太白行径相似,豪放张扬。他还进一步推测说,杜甫早年的诗风可能也属于粗放型的。

4李杜

杜甫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与李太白行径相似,但诗风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一致之处。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诗歌前半部分对李白推崇备至,把他比喻为六朝最杰出的文学家庾信与鲍照,称颂李太白诗风清新、俊逸。最后畅想道:何时再能相聚,举杯相邀,讨论有关文学问题呢?对于这首诗,历来人们都把它作为两位最优秀诗人交流沟通乃至相互信任的证据。《杜律详解》说,当年杜老夫子与李太白周游齐鲁大地,彼此赠答唱和,曾经非常详细地讨论交流了对文学艺术的有关看法。杜甫回到老家后,慢慢寻思,却发现再也找不到谈话的对象,煞是寂寞,不仅思念其远方的友人,大有&ldo;微斯人,吾谁与归&rdo;之感。《杜律详解》还特别指出,有人认为杜甫诗中&ldo;细论文&rdo;之&ldo;细&rdo;实际上是在嘲讽李白诗歌写得太粗放了,这种看法是对两位伟大诗人友谊的亵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