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郭沫若三位夫人的照片视频 > 第16章(第1页)

第16章(第1页)

安娜迟疑着未肯接手。那女人于是又向她解释道:&ldo;这密密缝就了的布送到军部去,可以作为前敌将士避弹的护身符哪。&rdo;

安娜苦笑了一下,问道:&ldo;那东西真正能够避弹吗?怕是迷信吧。&rdo;

那女人瞪了她一眼:&ldo;什么话?难道你不是日本人吗?&rdo;

安娜心里明白,发动战争的是日本‐‐自己的国家;被侵略的是中国‐‐丈夫的祖国。中国实际上又是她的第二祖国。这是一个矛盾,只有深明大义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待这一严酷的现实。安娜每天都读报纸,她对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不时加以抨击:&ldo;实在说来,我虽是日本的女儿,但我对于本国的人民竟有由衷嫌恶的时候。&rdo;所以,听了郭沫若暗示的话语以后,她虽然还不知道第二天一早郭沫若就要别她而去,仍然像妻子送丈夫重上战场一样,略为沉思了一会儿,叮嘱郭沫若道:&ldo;走是可以的,不过不能像从前那样胡闹才是。你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只要你是认真地在做人,就有点麻烦,也只好忍受了。&rdo;

宁静的夜,一颗无论怎样也不能宁静下来的心。盛夏的夜晚是短促的。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像是不可见的神灵在念着催征的符咒。

&ldo;最好还是再等一等看,&rdo;郭沫若低低地自语道。&ldo;因为国内的情形还不够明朗,我今后的出路仍然是毫无把握的。我走后安娜母子的生计与安全也是大问题……&rdo;

转念又一想,处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他觉得自己现在所走的路,正是唯一的路!

心潮起伏,夜不能寐。郭沫若在枕上吟成七律一首: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理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这首七律用的是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原韵。尽管郭沫若和鲁迅末见一面,甚至曾以笔墨相讥过,但&ldo;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rdo;。郭沫若这次回国是有鲁迅精神笼罩着的,可以说他是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毅然回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

凌晨四点半,郭沫若便悄悄起床了,换了一件和服,踱进了自己的书斋。他给安娜及四儿一女分别写好了留白,打算趁他们尚在熟睡中离去。

然后,他又蹑手蹑脚地走进寝室。安娜已经醒了,开了电灯在枕上看书,面色十分安详。儿女们纵横地睡着,尚在熟梦中。

&ldo;别了,我的妻!别了,我的儿!……&rdo;

分离在即,郭沫若的眼泪禁不住流出来了。他揭开蚊帐,在安娜宽宽的额上满注着深情亲吻了一下。

&ldo;安娜!&rdo;他心里叫着,差一点儿喊了出来。

安娜不知道郭沫若的用意,她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书卷。

郭沫若心肠硬了一硬,转身走出寝室,赤足穿着木屐走下庭园。身上仍穿着那件居家的和服,里面只有一件衬衣,一条短裤。这绝不是出门远行的打扮,只是到外面散散步罢了‐‐他想要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他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他今番出门是别妇抛雏,独自远走高飞。

正是拂晓时分。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天空洁净而又透明。园中的花木静静地立在有凉意的空气中,栀子开着洁白的花,香味儿浓重而又略带微甜。孩子们所掘的一个小池中,两只可爱的金鱼在碧绿的莲叶间浮了出来。

&ldo;别了,我的园!别了,妻的花!别了,儿们的鱼!我是这么地亲爱你们,请你们不要怨我吧!&rdo;

郭沫若向园中的一切默默地告别。心里默念着妻儿们一切平安,便从篱栅缺口处向田垅上走去。正门开在屋后,他有意避开了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