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动员令。9日,革命军举行誓师大会并批准了一项关于北伐目的的宣言,其内容是:&ldo;在&lso;三民主义&rso;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do;
当所有这些事情都已办好且北伐已实际上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股反对浪潮。广东的总罢工失控了。工人纠察队每天都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结果造成了警察官员的辞职。蒋采取行动,派军队增援警察巡逻,并派秘密人员监视专门进行鼓动的人。
于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商总会似乎不再愿意交纳用于资助北伐的税款,蒋使商人们相信,他们最大的利益将通过交款来实现。而这笔款总数是50万元。商人们最后交了款,罢工者们也认识到,他们对北伐所能做的贡献就是出4000苦力,而且他们这样做了。
虽然,蒋不在前线,革命军还是旗开得胜,于1926年7月12日,一举占领长沙。蒋最后于7月27日离开广东,前去指挥他的军队。当他的新编军队加入战斗的时候,其总数已从8.5万人增加到大约10万人,广西和湖南的军队也加入了蒋的行列。
根据苏联的建议,各级都派了政治委员,以便向每一个士兵宣传&ldo;三民主义&rdo;,无疑其中也夹杂着马列主义。
这些士兵认识到他们是为什么而战,这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军阀军队的优势。如果他的军队情绪波动,他可以采取严厉的纪律措施。任何临阵脱逃的军官,不论其级别如何,都会被立即枪决;如果一个军团的司令坚守阵地而战死沙场,而他周围的人退却的话,那么,该军团所有师长都要被处决。这条纪律同样也适用于下级部队。无疑,这种严厉的措施,鼓舞了革命斗志。
然而,一开始就使蒋受到下级爱戴是不太可能的。另外,在非公开的场合,他也没有受到普遍的爱戴。他自己直接指挥的部队按时发军饱,并且装备比其他部队要好。其他部队对他的歧视很不满意,但是,胜利来得如此之快,以致于几乎不需要严厉苛刻的纪律。同时,部队的条件也从总体上得到了改善。
这是一支彻底的用政治武装起来的部队,每个军团都有国民党机构和党员,而且都受过军事训练,对其他军官具有绝对的权威。财务帐目也向每一个人公开,以杜绝敲榨勒索和贪污现象。
虽然军阀的部队与革命军在数量上占10比1的优势,并且装备精良,习惯当地水土,但是,他们不团结,举止粗野,并且容易叛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国民革命军是一种新型的军队。他们充满信心,并由于取得了巨大、迅速的胜利而士气高涨,随着不断地向北进军,队伍也随之不断地壮大。
同吴佩孚的军队之间进行的最艰难的一场战斗是攻打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战役,由于武昌城墙坚固,而敌军又困兽犹斗,所以,直到10月7日才攻下来。11月8日攻下南昌。
不久,革命军的数量增加到26.4万人。由于纪律严明,他们深受爱戴,并且美名远扬。他们和军阀的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每到一座城市便征用民房,强迫当地商人为军队负担2至3个月的费用,并擅自征用当地劳力,而北伐军则在庙字和公用建筑中宿营,交付生活费用,发给士兵军饷,并且不抓壮丁。
9月16日,信奉基督教的总司令冯玉祥从蒙古和俄国回来,加入了讨伐吴佩孚和张作霖的战斗。至1926年底,革命军控制了湖南、湖北和江西。在北伐的第二次高潮中,北伐军于1927年2月17日占领了蒋家乡的省城浙江杭州。3月22日攻克上海,24日攻占南京。至此,革命军控制了长江流域,并且控制了华南和华中的10个省份。
然而,那年春天,战斗停了下来,间歇了约一年,而其原因在于政治。大唐中文扫校
蒋介石传--第八章 上海事变
第八章 上海事变
蒋介石感激孙中山对他的恩典,&ldo;总是极力寻找支持者,而不单是寻找友谊&rdo;。孙中山和他的同事早先认为&ldo;邦会&rdo;对革命是有用的。
陈氏兄弟的叔叔和邦会帮助蒋介石从贫困中崛起……成为一个胜利之师的统帅。上海的买办和银行家资助蒋介石建立右翼政府,使蒋介石摆脱了对俄国的财政依赖。
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与共产党之间酝酿中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这一年是最混乱的一年,在大城市上海和广州,还有其它一些地方,共产党多次举行起义,但大都失败了。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也破裂了。
尽管蒋此时登峰造极,但他曾有段时间在深受共产党影响的国民党&ldo;政府&rdo;中被撤消了所有的职务。这一年还发生了引人注目的蒋介石辞职、蒋下野以及他第三次结婚等事件。
1927年初,在蒋试图用自己的旗帜统一中国的道路上,存在着三大障碍。
随着吴佩孚及其同盟者的失败,唯一与蒋对立的强大军阀是北方的张作霖。这一障碍纯属军事性的。
政治障碍或许更加严重,既有还没有完全团聚起来的共产党,也有汪精卫周围的国民党左派。汪在与蒋发生冲突之后,迅速转向了左派。
1926年3月20日,蒋的反共突然袭击曾使汪的职务丧失并漂泊海外,这件事使蒋很难得到汪的好感,但在这一年的9月底,汪给蒋的来信打动了蒋。汪在信中说,对于3月份发生的事情,他们之间已没有什么分歧了。蒋立即于10月3日用一种和解的语气给汪发了一封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