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动员!”
之前在施里芬的推动下,闽辽已经全域军事化,将原来的民屯转为军屯,这两年又吸引流民新增了五千军屯。军屯覆盖人口700万,极限动员200万军队。当然现在还做不到极限动员,因为大量新军屯连基本训练都没完成。步枪都只生产了50万支。
所以动员只是动员了1万座老军团,第一批次动员,10万大军应招入伍。进军方向是蒙古,沿着长城一线,从山海关起直到大同,每10里设一个据点,接应出关难民。同时威慑清政府,要他们开关,舰队驶近大沽口威慑。
终于在各方压力下,清廷下令开关,为河北、山西百姓开启了山海关、张家口和大同等关口通道,沿着长城一线能顺利抵达东北。
河南老百姓也能坐着火车,从天津出港。此时铁路还没完全修好,很多车站没有建成,纯粹是随时启动随时停,不断接送难民。
各方合力,又一年熬过去了。虽然灾民大范围出现,却没听说哪里有饿死人的现象,更不用说人吃人了。
这一年,英国跟闽辽之间外交活动频繁。
俄国在欧洲的外交活动,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对发动一场巴尔干战争下定决心了,而这一次没有法国这个免费打手帮忙,英国只得到了奥匈的有限保证,但奥匈基本不会参战。英国人可不想孤军奋战,跟俄国玩命。
此时的英军有3万深陷阿富汗泥潭,又往南非调了5万人,因为南非的布尔人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金矿,他们通过开采金矿,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将英军打的很难受。英军已经出动8万人,同时进行两场战争,但这对大英帝国来说,只是小意思,她们有这个势力,可如果要开第三条战线,就不够了,还是跟俄国开战。
英国人非常着急,希望在对俄战争中,闽辽能出兵进攻俄国远东,牵制俄国兵力。
英国人可不止找闽辽一家,对大清更加积极。提出了军费援助等大量条件,支持清廷武力收复伊犁。哪怕俄国人拿着伊犁割让条款,白纸黑字说明那里是他们的。国际条约的解释权是人家霸主的,英国人认可那才是国际条约。可惜大清帝国总是一副以和为贵的态度,说话模棱两可,比英国人的外交辞令还让人费解,还没有实际意义可解读。
年底,英国甚至派来了一位殖民地高官,一位贵族,印度总督托马斯·巴林男爵,他打着考察印闽市场的幌子,前来闽辽活动。
此时英国人出动的8万大军,基本都是印度人,只有军官是英国人。
“我认为,贵国的精力应该放在国际局势上,我对大清和贵国爆发的天灾表示遗憾,但救灾从来就不是政府的义务!”
“嗯?你说什么?”
刘勇强怀疑自己听错了。
“我说救灾不是政府义务。”
巴林男爵一脸郑重,陪同他的外交部长王圆也没有表示惊讶。
“行了。说俄国吧。你们打算怎么合作?”
“我国希望在可能爆发的欧洲战争中,贵国能站在我国一方。这是为了国际局势,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跟我们没有关系。”
“欧洲你均势一旦失衡,俄国有可能变得比现在更加强大,您不认为这对贵国是一个威胁吗?”
刘勇强苦笑道:“原本我们有机会在五年前就解决这个威胁的,当时是大英帝国的舰队让我失去了这次机会。”
“很抱歉。当时我们更需要俄国。”
“我也很抱歉。虽然我也很想收复失地,但进攻俄国的时机不存在,帮不到你们。或许你们可以试试其他国家,比如日本?”
一个良好的建议。
但巴林拒绝了,他看不上日本:“这个国家的国力还无法跟俄国抗衡。他无法动员出足够的军队并武装他们。”
“我们也不行。俄国人可是能动员出200万军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