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流浪歌手朱震雷 > 第三章朱元璋的竟争对手(第1页)

第三章朱元璋的竟争对手(第1页)

这是一场残酷无比、竞争激烈的淘汰赛,唯有那些拥有坚定信念、顽强毅力并能一直坚守到最终时刻之人,方可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朱元璋的两位邻居——张士诚与陈友谅。

张士诚小名九四,字确卿,年号天佑,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是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

自幼跟随父母,艰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品性。

19岁时,与三个弟弟一同靠运盐维持生计,期间不断遭受关卡勒索以及盐商地主的欺压,心中反抗的火苗逐渐燃起。

至正十三年正月,张士诚与弟弟们以及张天骐、吕珍等人秘密聚合,共商起义大事,立誓反抗暴虐的元廷。

次日,他们果断采取行动,击杀白驹闸的守兵,焚烧盐课司署。紧接着召集数百名煎盐工人,手持扁担、铁叉,分两路朝草堰进军。

在丁溪,张士诚遇到了地主刘子仁的武装拦截。战斗中,张士义不幸中箭身亡,张士诚迅速重新组织队伍与刘子仁激烈战斗,最终将刘子仁打得狼狈逃窜。

胜利后,张士诚率领队伍直奔兴化戴窑,获得了当地贫苦窑丁和百姓的热烈拥戴,队伍迅速扩充至千余人。

三月,张士诚率领部下攻下泰州,这一英勇之举震惊了元廷。

元廷派高邮知府李齐前来招安,张士诚拒绝了招安。随后,元廷又派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进驻泰州,妄图借张士诚之手消灭其他起义军,但被张士诚识破并处决,随后他攻下兴化。

元廷见招安和阴谋都未能达到目的,又试图以“万户告身”再次招安张士诚,但被张士诚拒绝。元廷无奈之下,只得派兵进行镇压。张士诚率领水陆大军一举攻克高邮、宝应,占据了淮南的全部地区。

占领平江后,张士诚立刻展开了政治和军事行动,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招募人才,联系其他起义军,收集物资,修建城池和水利设施,巩固防御。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城人。公元1320年出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他的爷爷原本姓谢,后来入赘到了陈家当上门女婿,就改姓陈。

陈友谅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可以说陈家算是一个小康家庭。陈友谅也从小习文学武,长大后还担任过任县里的小吏。

至正十五年,倪文俊率领天完红巾军陆续攻克沔阳、武昌、汉阳等地,帮助天完政权走出困境。胸怀大志、不甘于小吏的陈友谅也加入红巾军的大部队,因为他能识文断字,还做过小官,因此受到倪文俊的重用。

一直因为作战勇猛、果断,最后就被提为元帅。徐寿辉这个政权叫天完政权,他是元朝的上面加一个天,就是天一定要亡到元朝,这个名字取得比较奇葩。

陈友谅最后取代了徐寿辉成为了大元天完政权的首领,最后再改造,把天王政权就改成大汉。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陈友谅可谓是个彻头彻尾、毫无道义可言之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亦是个果敢坚毅、勇于担当之辈。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建立的大汉国之年号被命名为“大义”。

如此行径,着实令人咋舌。一个犯下弑君篡位这般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竟敢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这无疑向世人昭示:陈友谅压根儿就是个不守规矩、蔑视游戏规则之人。

在他眼中,所谓的仁义道德皆是虚无缥缈、一文不值的东西罢了。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们,不是对弑君之行深恶痛绝吗?哼,那好,我偏要让你们好好瞧瞧,我的年号便是“大义”!

然而,这样的人物无疑是极难应对的,如果想要跟这种人打交道,寻常君子的手段肯定行不通,循规蹈矩更是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打下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强敌不容小觑。他俩都不是吃素的,谁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虽然朱元璋当时还比较弱,但也不能小瞧他。

从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开始,两边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场。

这天,朱元璋和朱标在书房里谈话,朱标问朱元璋对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看法。

朱元璋放下棋子,沉思片刻后说:“张士诚善守不善攻,若能利用其保守心态,诱其分散兵力,必能一击致命。”

接着朱元璋分析陈友谅,“陈友谅则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宜以计谋牵制,使其疲于奔命,再伺机一举破之。”

朱元璋看着年幼的朱标,语重心长地说:“张士诚胆小如鼠,无大志;陈友谅野心勃勃,却又残暴不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