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英认为,给君上的信如果卷面不够整洁,那就是对君上不敬。他没有要求韩将军把字练漂亮点已经要求很宽松了,誊抄个无涂改的版本出来难道不是最基础的要求吗?韩信:要不你直接帮我写吧?蒙英:不行!你才是主将,我不能越俎代庖!韩信:……怎么会有这种人?帮忙写个信怎么就越俎代庖了?蒙家人真是死板,处处都要讲规矩。扶苏看完笑了一声:“韩小将军和蒙小将军都辛苦了。”两个性格三观南辕北辙的小伙伴待在一块儿,日子过得简直鸡飞狗跳。不过二人较为互补,确实适合作为搭档,可以互相查缺补漏。所以还要委屈两人再当一段时间的搭档了。东胡和匈奴的战争没什么好说的。看起来阵仗很大,但毕竟都是打不过大秦的游牧部落在内部互打。边境守将瞧着他们,就跟围观隔壁两个村子聚众斗殴似的。所有人都认为北边不会有变数了,不需要过多关注,大家只要等着韩小将军凯旋即可。情况也确实如此,没过多久,匈奴在大秦的“暗中帮助”下攻破了东胡。他们不仅占领了东胡的地盘,还抢走了东胡的财产。逃出来的大多是东胡的青壮汉子,家乡被占了,族中老幼也不知情况如何。残存的这点人手根本打不过剩下的匈奴,匈奴还俘虏了一部分东胡残兵。这个时候,除了找秦人求助根本没有别的选择。韩信决定趁势收编东胡部落。蒙英也提出了相对可行的方案,他认为可以从东胡的未来危机下手,劝说东胡投靠大秦。毕竟就算这次他们帮着把匈奴打跑了,也不见得对方不会下次还来。匈奴已经抢不了大秦了,西边又有瘟疫根本去不得,匈奴只能和东胡死磕。东胡只要不是傻的,应该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是投靠秦国以后都能得到大秦的庇佑,还是继续只靠自己单打独斗,必须要做出个选择了。而且东胡自己心里也有数,秦国帮忙发兵不会是白帮忙。你不出点血,人家凭什么帮你呢。东胡人跑来找秦军时,就已经做过心理准备了。最差的结果就是大秦以出兵帮忙的名义直接占领东胡的地盘,取代匈奴成为这里的掌控者。考虑到匈奴的凶残习性,而秦人则不会随意抢夺女人,自白起死后他们也不怎么屠杀战俘。顶多是拿走一些财产,总比匈奴那样连他们妻儿老小都不放过要强。中原人毕竟还是文明人,和文明人打交道更安全一点。现在秦人愿意和他们谈判,不直接趁虚而入,摆足了姿态,东胡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反正现在秦人的态度不错,先合作着。以后要是秦国做得太过分了,他们再跳反也不迟。韩信和蒙英也私下商议,认为可以先稳住东胡里的反对派和墙头草。等时间长了总有法子解决掉的,现在维持住表面的和平更重要。偌大的秦国人才济济,难道还能搞不定一个东胡?东胡都搞不定,后续的匈奴就更别肖想了。秦国确实没有对东胡下手,但匈奴已经好心地帮他们干掉了东胡绝大多数的有生力量。现在大秦根本不用脏了自己的手,东胡部落剩下的本就是老弱病残为主。青壮汉子就那么点,翻不起风浪的。其余的妇孺就好办多了,怀柔政策很容易能拉拢过来。再想个法子给年轻一代洗洗脑,过个十来年东胡就彻底不会闹了。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攻破东北的消息传来时,正是大一统三年的冬季。刚刚过完新年,就有东胡归顺的好消息传来,确实令人振奋。除却这个消息之外,匈奴那头也传来了喜报。秦军攻打东北的过程中,少不得要击杀一批匈奴人。这一路追击过去,匈奴的青壮死了不少。大秦接手东北时,境内留下的不仅是东胡的人口和资产,还有匈奴的人口和资产。逃逸的匈奴人只带走了马匹和武器,还有少数口粮。蒙英已经开始着手安置留存下来的人口了,把匈奴的妇孺和东胡的妇孺分开安置。东胡人继续留在东北老家,匈奴则要迁往草原。没人去追逃跑的匈奴人,因为没有必要。他们带走的东西不多,很快就会饿死。不想饿死就得内讧,自相残杀抢夺粮食。草原里还有少量部落留存,或许可以去投靠他们。只是人家收不收可不一定,而且那些部落眼看着也要自身难保了。被俘虏的匈奴老弱们已经认命,眼看匈奴再无翻身之地,他们同意了与大秦合作。至少这样可以保证族群的延续,自己也不至于立刻就被处决。或许那些流窜在外的匈奴人还可以继续去西边以抢劫为生,甚至越过青海去西域、去西羌。秦国并不管他们。西羌是高原,匈奴人不一定能适应。西域那边情况复杂,也不是匈奴能随便翻身壮大的地方。大秦的目标只是掌控住草原,并在草原地区安置一批能征善战的国人,替他们看守北边门户即可。草原的草场划分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有匈奴老人详细说过草原的情况,大秦也得派人一一探查过去。再规划出合适的势力范围,安排新的部落前去驻扎。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毕竟大秦对草原的了解太少了。以后这里都会是大秦国土,那么秦国就得将它的一切消息都详细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南边的百越丛林需要人探查,北边的草原也需要人探查,东北的广袤森林同样需要人探查。以后打下高原之后,显而易见还有的是地区等着他们探查。秦国不得不多培养一些野外探险相关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还得懂天文地理、绘图勘测等专业知识。这种人才比普通的治国型人才还要难培养,大秦官学不得不额外开设相应科目。然后官学就迎来了一场变革。扶苏提出,可以将官学进行划分。西周始有太学,不过它与明堂等物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等各种活动都搅合在一块儿。太子殿下认为,不如单独将太学列出来,治国平天下的学堂可称之为“太学”。那稚童启蒙之学就称为“小学”,技能工巧之学则为“中学”,专业深造之学可为“大学”。而后,他将官学一分为四。稚子先入小学打基础,而后入中学学习一些技能性的东西。比如相对高深一些的数算,为人处世的手法等等。这些东西无论是想进官场的,还是不打算进官场的,学了都有好处。中学毕业之后,再根据自己对日后的规划,选择入对应的大学专业深造。要当官的去钻研历史政治,要做其他的,也有他们要钻研的其他课程可学。最后的太学,则是为官者才要上的学堂。始皇帝看完说道:“在学堂中进行划分也好,个人天赋不同,不进学也不知到底擅长什么。”基础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虽然为官是众人最追捧的一条路,可能很多人会硬逼着自己走这条。但总有人会向现实屈服,或者发掘出自己的喜好,不愿意随波逐流。更何况,扶苏也提出专业之类的进学不一定非得一成不变,实在学不下去也可以转专业嘛。总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不浪费任何一个人才。这几天始皇帝一直忙于官学改革的事,不如往年的冬日清闲。所以少有的闲暇时刻,就格外珍惜。大约也是重生以来被太子宠坏了,前世始皇帝每日从早忙到晚都不觉得疲惫的。现如今竟然怀念起以往傍晚之前就能处理完事务,饭后还能和爱子散散步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