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夏县东下冯遗址,是夏代的一处居址,一直延至商代前期,相对年代为公元前19~前16世纪约300余年。这里属中条山和鸣条岗间陷落盆地,居址择立在青龙河台地上。也曾遭山洪相袭,现犹见一条大冲沟将居址北部毁去。夏代居民曾环居址挖出两道宽5~6米、深3米的&ldo;回&rdo;字形封闭式濠沟,还凿井饮水。至商初人们又在原址上筑起城垣4。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据说是夏末都邑所在。这里介于伊、洛河之间,地势高亢,西面与西来的高地相连,其余三面低下3~4米,形似半岛。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普遍厚达3~4米,相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前后历时约400年1。
不言而喻,克服和治理生存环境种种暂时性不利因素,立足故居地的经营,是夏人规度居址时的首要立场。不过,文献记夏代都邑时有迁徙发生,与考古发现现象似相脱节,其中应有原委。夏都迁徙,学者间多有董理,如下2:禹都阳城(河南登封)。又都平阳(山西临汾;一云晋阳)。又都安邑(山西夏县)。
禹子启居夏邑(河南禹县)。
启子太康居斟寻(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云河南巩县西南50余里处,地近偃师)。
太康侄相居帝丘(河南濮阳)。又居斟灌(山东观城)。
相子少康邑于纶(山东济宁)。又迁原(河南济源县原村)。后归夏邑(偃师太康故都)。
少康子杼迁老丘(河南开封;一云陈留县北40里之老丘故城)。
杼五世孙胤甲居西河(豫西陕东间;一云河南内黄;一云山西夏县东下冯)。
胤甲堂兄弟孔甲田于东阳■山(河南偃师首阳山一带)。
孔甲三世孙桀居斟寻(河南偃师二里头)。
以上可见,夏都的迁徙,早期十分频繁,几乎每代一徙,后期相对稳定,数代未必一徙。所徙范围,大抵在华山以东,至豫东平原的横长地带内。唯相和少康,比较特殊,曾一度远徙山东境内。据《帝王世纪》云:&ldo;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已来,夏政凌迟,为羿所逼,乃徙都商丘。&rdo;《通鉴外纪》亦云:&ldo;相为羿所逐,失国,居商丘。&rdo;夏之商丘即帝丘,址在河南濮阳1。《古本竹书纪年》又云:&ldo;相居斟灌,&rdo;址在濮阳东北方的山东观城。《左传&iddot;哀公元年》又有记相在斟灌为有过氏浇所杀,还殃及遗腹子少康,导致少康后来不得不依附有虞氏,立邑于纶。显然,这前后的远徙山东,起自太康失国,夏王相被有穷氏羿部族追逐,一徙再徙,不得不远迁山东开辟新地,以另谋生物圈。但在部族间每为生存地进行殊死争夺的人地关系矛盾上升之际,后果可见,少康最后还是设法回到豫西故地。
因此,从总体看,夏代各王的迁都,基本是在一个以偃师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内摆移,文献称这里是&ldo;有夏之居&rdo;,为夏人发祥地。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在夏纪年范围,前后延续约400年,中有盛衰兴落现象,或许与都邑的摆移有关。从遗址文化发展的持续相承言,似夏代迁都,与后来商代盘庚&ldo;震动万民&rdo;2的举都皆动的迁都,有所不同。史传&ldo;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rdo;3,造成东夷有穷氏羿&ldo;因夏民以代夏政&rdo;4,而原夏统治集团所都被迫一徒再徙。可知夏都的迁徙,主要属于上层贵族统治集团据点的游移,平民阶层未必得紧踵其后弃离故居,下层社会固有生活组织结构,不一定会因国都的摆移而遭受强烈波动与影响。夏代重要考古遗址的文化发展持久相续现象,正有这方面的因素。
夏代贵族统治集团的择立都邑,除少数出于内外交困或势力消长的原因外,多数恐怕本之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和收众固邦的政治考虑。《左传&iddot;宣公三年》云:&ldo;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rdo;二里头遗址的南部偏中处,新近探出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铸铜遗迹5。凡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获得,是择立都邑的重要着眼点之一。张光直先生即指出,夏都分布区与中原铜锡矿的分布几乎完全吻合,夏代在寻求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1。另外,都邑的选择,又是夏代贵族统治集团收众固邦的一项政治措施。《墨子&iddot;明鬼下》称有夏未有祸之时,&ldo;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rdo;《夏训》有所谓&ldo;民惟邦本,本固邦宁&rdo;,&ldo;万姓仇予,予将畴依。&rdo;2夏政权的得失和夏土的稳固,有赖夏众的人心向背。《夏书》云:&ldo;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rdo;3如夏王少康,从东方纶邑还归&ldo;有夏之居&rdo;,&ldo;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rdo;,即是通过&ldo;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rdo;4,终于再度中兴。
能否取得夏土之众的拥持,直接关及夏政权的盛衰,若从生态环境的择取言,夏代正处于人地关系矛盾上升之际,受当时生存条件和生存手段的限制,人们尚不能随意轻弃故居地,另辟&ldo;生物圈&rdo;,夏代贵族统治集团的都邑迁徙,重视&ldo;收夏众&rdo;,&ldo;固邦土&rdo;,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地理原因的。
二商代的国土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