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想,她便对胡惟庸表白,她要求朱元璋亲口向她许诺,而不是由他来转告。
胡惟庸说:&ldo;我这就去说,今晚上他再来时,会亲口说给你听,只要你哄得他高兴,天下会有你一半。&rdo;
她没好气地哼了一声。胡惟庸退出去了,达兰顿时又哭得泪流满面。
二朱元璋显得容光焕发,他把一份用黄绫装裱的劝进表拿给刘基看,刘基面露微笑,不看他也知道,这是李善长联络了七十多人上的劝进表,希望朱元璋登极,朱元璋征询刘伯温的意见,问行得行不得。
刘基心想,你是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了,早已把一切准备停当了,问自己的意见,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从大局来说,刘基也赞成,认为水到渠成了,称王后可凝聚人心,所以刘基回答说可以了。
&ldo;这么简单一句话,&rdo;朱元璋笑道,&ldo;我却等了这么多年,都是你老师的九字真言闹的。&rdo;
&ldo;说缓称王,不等于不称王。&rdo;刘基说。
朱元璋说:&ldo;小明王还在,我不忍心看人家衰落时乘人之危,所以想来想去,先不登极只称王,还在小明王治下,如何?&rdo;
《朱元璋》第四十六章(2)
刘基说:&ldo;这样也好,这是应天顺人之事。称王后即可分封百官了,大家也有个奔头。&rdo;
朱元璋果然早有准备,他从屏风上揭下一张字条,他说国之所重,莫先庙社,明年为吴元年,他想在钟山之阳建圜丘,冬至那天祭祀昊天上帝。再建方丘于钟山之阴,每年夏至祭地神。
回手又揭下一张字条,他认为太庙也是不可少的。李善长已经谋划好了,建王城内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左右为文武楼。
他又揭下一张图,是王宫图式,他指给刘基看:殿后为后宫,前面称乾清宫,后面为坤宁宫。
&ldo;名字起得好。&rdo;刘基说,&ldo;乾坤清宁!这官制也该有个想法了。&rdo;
朱元璋又从屏风上揭下一张大单子,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字。朱元璋说这是陶安、宋濂他们琢磨了好久才写出来的。
刘基大略看了看,说:&ldo;好。&rdo;
朱元璋征询地说:&ldo;在你和李善长之间,我是很费一点周折的,亏了哪个都于心不安。&rdo;
刘基早明白他的心思了,便说:&ldo;咱们不是有君子协定吗?你永远称我为先生,不是免于流俗吗?&rdo;
朱元璋强调,那是先生初来之时,这几年先生屡建大功,应当不受原来的约束了。
刘基表示他绝不会接受品位,李善长老成谋国,拜相非他莫属。停了一下,刘基又建议,当务之急是攻下武昌,也就去了一块心病,可全力对付东面的张士诚了。
朱元璋也正忧虑武昌,常遇春、康茂才、廖永忠、胡廷瑞诸将虽扫除了汉阳、德安各州郡,但武昌久围不下,朱元璋决定再次亲征。
刘基点头。朱元璋说:&ldo;等建吴国大事毕,就启程。还留李善长、邓愈守金陵。&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