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要知道,越接近心脏的部位越能得到血液,同理,天天见皇帝也着实是个美差,甭管表现如何,混个脸熟才是正理。】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证明,一对一的政治单挑已经落伍了,为适应潮流的发展,政治组织应运而生,大规模的集体斗殴即将拉开序幕。】
……
就这样,这个别开生面的“考究会”成了姜成个人演讲会,所有来的人都被他的才学折服了,包括来的这些专家教授和完整记录这次“考究会”的各报记者们。
不过姜成在心里也是大呼侥幸,好几次都差点撑不住了,好在他还有点急智,连蒙带忽悠的混过去了。
让姜成感兴趣的是,在这些专家教授里面,姜成居然见到了一个未来的名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那个未来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以“品三国”出名的教授!在这些教授里面,就数易中天的问题最合姜成的品味,果然不愧是以“趣味说史”著称的易中天教授。
两人的性子很合得来,在考究会之后,又私下里交谈了一番,双方都对对方的深刻历史学造诣所折服。特别是两人说史的手法竟有异曲同工之趣,不禁一见如故,没多久就犹如忘年交般的亲切。不过易教授此次没打算在上海呆多久,第二天就回厦门了,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以便以后常联系做学术上的探讨。
姜成可是知道,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虽然没有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售卖的夸张,不过也有百万以上的销量,现在双方建立好关系,说不定以后《南周刊》就又能多出一本畅销书!
这个考究会是临时举办的,姜成与那些教授双方事先都没见过面,出的问题也都是那些人临场想出来的,所以大部分人都相信了,这个少年就是当年明月!
果然,姜成的年龄是把双刃剑,再没证实之前很容易招致别人怀疑,不过一旦证实之后又可迅速成为他人崇拜的理由。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前途无量!
这是上现在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得到了普遍认同。现在除了几个顽固分子还在叫嚣这一切都是骗局,大部分人都又成了【明矾】,开始期待起《明朝那些事儿》实体书的发行。
不过这些事都是徐国庆和姜德均在忙,姜成就不管了,他只要在《明朝那些事儿》实体书出来后,再花一天时间来场签字售书就行了。出名要趁早,不过太年轻就出大名可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已经有点招人恨了,在根基未成之前,还是低调点专心写他的书比较好。
在考究会结束后,姜成就又隐到了幕后,一方面继续写《明朝那些事儿》,一方面又开始在暗地里忙《南周刊》改版的事。
不过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接起一听,是唐人总裁蔡艺侬打来的。
※※
其实蔡艺侬最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打这个电话。原本她是极好姜成的,这么一个既能演戏又能写剧本的大才子如果加入唐人,那么唐人影视集团的实力就又能增加不少,所以她非常希望姜成能与她们唐人签约。
不过姜成之后的行为实在让人生气,说要回去好好考虑考虑,就再没了下音,既不说同意也不说拒绝,把她们唐人影视集团成什么了?
虽然唐人现在还不大,不过以后一定会发展起来的。即使现在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糊弄的,就算你再有才也不行。
不过没多久,蔡艺侬就听到了姜成就是上很火的那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的事,她顿时又震惊了。
姜成的才学是她见证过的,所以她从一开始就相信《明朝那些事儿》是姜成写的,他就是当年明月。果然,事后姜成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蔡艺侬知道姜成有才,却没想到他居然能有才到这个地步。能写一本畅销书可不是一般的本事,更何况还是一本能开创一个潮流的历史类小说。这已经不能简单归咎为有才了,这已经是初步有大家之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