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馆老板明显知道的并不详细,除了这些之外,他就说不上来什么了,唯一印证的就是这丧礼的确办的不太对,很可能是家里出了什么变故。
至于这家人风水是否出了问题,生意是否陷入困境,都是外人的猜测,并不算数。
吃完烩面,我扫码付账,从烩面馆出来,站在街边看了片刻,想了想,迈步朝着办丧礼的那家走了过去。
打听不出来消息,我决定直接上门试探一下,看看能不能了解到什么信息,或者能见到那两个纠缠在一起的灵魂。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直接上门有些冒失,实际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因为民间不管办红白喜事,都讲究一个来者都是客,只要进门来帮忙随礼,主人家就必须要招待。
之前网上曾经有人分享过,到山里旅游,结果中午没地方吃饭,后来发现有一家人在结婚,就掏了两百块钱随礼,吃的很好还全程参观婚礼,感觉特别开心,比去饭店吃都爽。
哪怕主家知道他们不是自家客人,登门了就要负责招待,华夏人讲究热闹,这样的人生大事,来的人越多越好,自家有面子,人家也有面子。
其实这种风俗和礼节跟华夏农耕文明,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密集聚集生活有着解不开的关系。
网上有那种农村辈分的视频,一个小孩子生病,老头过来看小孩还要喊小孩爷爷,这在城里人看来简直太夸张了,可是在宗族聚居的农村,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因此,在农村办红白喜事,很多来的亲戚主人家可能根本就认不出,如果不接待,回头一问,这是某某绕了好几个弯的亲戚,还是长辈,一旦招待不周,那传出去是要被人戳脊梁骨一辈子的。
所以,这样的红白喜事就形成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来者皆是客,只要愿意进门包个红包,或者上前来磕头烧香,哪怕主人家完全不认识,根本不清楚这是谁,也要招待好。
我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反正是在办丧事,只要过去随个礼,烧一炷香,烧把纸,主人家怎么也不可能把我往外赶,再顺便跟对方聊聊,也许就把真相搞明白了。
想到这里,我加快脚步的同时,还从钱包里拿出了两百块,叠好之后攥在手里,准备等下当做份子钱给主人家。
引路人当到我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为了调查情况,还要自掏腰包,这要是有个引路人衙门,必须给我发个敬业奖才行。
当我走进灵堂,头上缠着白布的孝子正坐在椅子上刷手机,看到我进来,他顿时愣住了,抬起头看着我,满脸都是不解。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长着一张国字脸,气质看起来十分沉稳,一看就是成功人士。
被他这么盯着,我一时间还真有些心虚:毕竟自己连亲戚都不是,就是过来打探消息的。
“你找谁?是不是走错了?”中年男人下意识的站起身,开口问道。
我一脸镇定的冲他点了点头,弯腰从灵桌上取出三根檀香,在长明灯上引燃后冲着灵桌上的照片点了三点之后,将檀香插入了香炉中。
随后我又拿起了黄裱纸,在长明灯上点燃后,扔进了面前的火盆中,接着跪在蒲团上冲着遗像磕了三个头。
等到一切做完,我从蒲团上站起身,走上前,把叠好的两百块准备递给那中年男人。
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中年男人直接退后一步,用极为警惕的眼神看向我:“你是什么人?过来有什么目的?”
“老爷子过世,前几年我受过老爷子的恩惠,就是过来送最后一程,没别的意思。”
这也是我提前想好的说辞,反正这么说就能攀上关系,至于是否真的跟老爷子有交情,他又不能下去找老头问去,这还不是妥妥的过关?
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自己这自认为天衣无缝的接近计划,还是失败了。
那中年男人再次后退一步,一脸警惕的说道:“我不管你过来处于什么目的,烧完香就走吧,份子钱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