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开元秘史百度百科 > 232吹捧(第2页)

232吹捧(第2页)

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

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籍,使其觉得知音有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当时写这首诗的王维,也不过二十多岁,却已经在诗歌上有了如此造诣,足见王维在诗歌上的天赋了。

紧接着,除了杨玄琰与綦毋潜以外,又有几个诗人纷纷送上自己的马屁,倒是李颀、王昌龄这两位比较有节操的诗人,有些拘束。

其实,王维在知道王昌龄家中实在穷困之后,便向日后这位“七绝圣手”伸出了援手,毕竟如今的王维,与历史上那位稍显落魄的王维不同,他有了很强的底气,自然便能够稍稍改变一下别人的命运轨迹。

历史上穷困的王昌龄,若是没有别人帮助的话,会“困于农耕”,等到不惑之年,才中进士,由此可见,王昌龄的才华绝对是有的,可惜却因为贫困,而耽误了。

如今有王维相助,也许王昌龄会更早的中进士。

王维倒也不是用“施舍”的方式帮助王昌龄,这种方式,以王昌龄的风骨,绝对会拒绝的,而这个时候,王维最近办的《时代》杂志,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借口,王维邀请一些贫困的士子去当编辑,其中就有王昌龄。

从长久来看,王维的这项举动疑是有极大的益处的,若是这些贫困的士子发达了,能够进入官场的话,到时候在官场已经有一定地位的王维,声势绝对会更加庞大。

众人很快便挑好了艺伎,他们在心中都颇为感慨,跟着王维出来混,那可真是一件极为享受的事情,以前很难能够对这些艺伎动手动脚,然而这时在筵席上,这些高不可攀的艺伎,却要主动向他们敬酒、赔笑、活跃气氛。

筵席已开,觥筹交错之间,在场的诗人时有佳作出现,使得气氛一时之间非常热烈。

杨玄琰搂着身边的佳人,十分享受地接受佳人的恭敬敬酒,他搂着佳人的手也不规矩,很不要脸地直接往佳人胸部蹭着,这位佳人心里恨死了这个色鬼,但脸上却要陪着笑。

谁都知道,坐在上首的那位大人物,可一丝一毫都不能得罪,要不然这下场,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杨玄琰酒力不佳,喝了几杯酒之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了,这月季坊的那位最美的花魁薛如霜,为何不出来作陪?

杨玄琰心里有些不爽,虽然知道就算是花魁出来,那肯定也是陪伴在王维身边,可出不出来,那可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个薛如霜果真如传闻中所言,态度实在过于冷傲了,居然连王公子的面子都不给!

杨玄琰倒还并不太清楚薛如霜与王守一之间的关系,他听到的传言,便是说薛如霜是被王守一霸占的。

杨玄琰觉得,霸占归霸占,接客归接客,那是两码事,他们这一群人,又不是说真的想玩这个薛如霜,只是将她喊过来更加活跃一下气氛而已,要不然传出去多没面子,以王维现在在长安的地位,其实已经不比那个王守一差了。

当然,王维与王守一,真要比较起来,那确实不好说,只因他们天然就不是一个系统的,王守一属于外戚勋贵系,而王维则是清流文官系,这两个系统,其实天生就是对头。

上次宋璟与薛家的争斗,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便是这两个派系的碰撞,最终的结果,谁都知道。

杨玄琰将酒杯放了下来,略带醉意地走了出去,席间的人也没太过在意,以为他是出去解手的,却不知道,满脑子薛如霜的杨玄琰,是想去将薛如霜强拉过来陪酒。他觉得自己难得与王维一同来一次月季坊,却看不到第一花魁,简直太让他难堪了。

如果我能够做成这件事,一定会更让王公子刮目相看的吧,毕竟刚刚王公子都提到了那个薛如霜……杨玄琰如此想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