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他们乘坐的本次东方快车是由2节贵宾包厢,3节商务包厢,1节餐车,1节起居车厢,以及1节列车工作人员自用车厢和1节邮车构成。本来按照伦敦的差旅标准,格林姆按照级别只能乘坐商务包厢,但这次给他们安排的是2间相邻的豪华包厢。记得上车后的头天晚上,无精打采的格雷姆拎着1瓶白兰地来拜访托马斯的时候感慨道:
&ldo;这么舒适的旅程,就只差美人相陪了!&rdo;
的确,他们所乘坐的贵宾包厢是极其奢侈的:东亚风格的木板装饰,140厘米宽的折叠式厚软睡床,精致考究的洗手间,带有流苏和刺绣的黄色落地窗帘将无边的寒冷挡在窗外,厚厚的波斯地毯踩上去后绒毛一直覆盖到脚踝,头顶造型别致的水晶灯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按照客人的需要,列车员还会在他的豪华包厢里点起线香,东方风格的糜烂舒适在红木皮革与玻璃的空间内弥漫。床头的阅读灯旁,镶嵌在木板里的收音机正若有若无地放着列车上播出的音乐。
在听到格雷姆感慨的当时,托马斯环顾了一下自己房间内环境,深以为然地点头称是。可惜此刻,他们俩也只能是一个喝点伏特加,然后再将自己塞进松软的被中孤独地睡去,另一个也只能在窗外传来的寒风呼啸与列车行驶声中无聊地翻看过去的诗歌……
格林姆一直睡到天亮才醒来。之后,2个人谁也不提昨天的事情,如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快中午的时候,补了个小觉的托马斯刚穿好衣服,格林姆就来敲门。换了正常的,如同平时在伦敦上班时风格服装的格林姆彬彬有礼地来邀请托马斯去餐车用午餐。托马斯同样彬彬有礼地答应了。
显然,这趟列车上的乘客更喜欢夜生活与晚起。此刻餐车里人不多,除了托马斯和格雷姆这桌,只有靠吧台那边坐了2桌人。其中1桌是俄国富商家庭:男女主人带着佣人和2个孩子。另外1桌是2个回上海的犹太商人,年纪都不大――据说,年老的犹太商人还是遵循吝啬的生活花费原则,可年轻一代的,特别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一代犹太商人显然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从那两个年轻犹太商人面前那壶价格昂贵的中国绿茶上就能看出来。
点菜的时候,格林姆将菜单递给托马斯,目光真诚。托马斯明白他的意思,就毫不客气地点了2份在这里价格更加昂贵的法式海鲜,以及1瓶产自法国夏布利、1902年年份的白葡萄酒。果然,格林姆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用餐时他们不断地看到沿途的铁路施工现场和堆放在沿线小站上如同小山一般的各类物资。这一路上,此情此景他们已经看了多次:白天铁路沿线浓烟滚滚,夜晚,在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的树木稀疏的森林时,连夜施工的现场就如同一个个亮着灯光的小镇沿着铁路线彼此相望。在西伯利亚凛冽的夜风中,可以看到中俄工人点起大堆的篝火,烘烤冰冷的冻土,并用各种机械和工具紧张地进行施工。第1天是这样,第2天还是这样,整个铁路沿线就是一个庞大的工地!
&ldo;太可怕了!&rdo;午餐即将结束时,格雷姆忍不住酸溜溜地评论道:&ldo;照中国人这个干法,估计等这条铁路的复线改造完成后,这片大森林也就全毁灭了!&rdo;
&ldo;是很可怕……&rdo;托马斯端着咖啡,看着车窗外若有所思:&ldo;……此情此景如果被同盟国的民众看到,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信心能够坚持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rdo;
&ldo;等这条铁路的改造工程完成后,东线战场的局面将会是一边倒!&rdo;格雷姆点点头,接着托马斯的话头说下去:&ldo;问题是在这场战争结束以后,不仅仅是俄罗斯人,恐怕整个欧洲都要面对人潮人海的中国人了……&rdo;说着,他故意注视着托马斯的表情反应。
托马斯故意装着没有发觉,而是饶有兴趣地用手指了指车窗外掠过的一个施工现场上巨大俄文标语牌,问道:&ldo;好像每个工地上都有那标语牌,上面的文字内容好像也是一模一样的!&rdo;
格雷姆扫了眼窗外,无精打采地说道:&ldo;确实都一样……&lso;为了让你的家人早日吃到来自中国的面包!&rso;……可恶的中国人,他们用这种办法哄着那些俄罗斯工人拼命干活……&rdo;
托马斯扭回脸,看着神情沮丧的格雷姆轻轻笑起来:&ldo;但确实是个好办法,对吗?&rdo;
&ldo;美女!&rdo;格雷姆低声叫唤了一声,让托马斯愣了愣神,他还没顾上抬眼寻找,就闻到身旁一阵带有体温的香风拂过,接着瞥见2个曼妙的身姿从自己这张餐桌旁经过,一直走向吧台。那两个年轻的犹太人商人抬脸看着,目光追随着这2位美女,神情激动。
2个美女一高一矮:高个的金发碧眼,身材丰腴结实,个头矮点的黑发褐睛,身材玲珑性感,她们都穿着旅行装,高个的穿着一双黑色的高筒皮靴,矮个的蹬着一双黄色的矮筒皮靴。此刻,她们两已经走到吧台旁,用慵懒的姿式接过殷勤迎上的餐车伺应递来的餐单,看着吧台后的酒水架低声商议着什么。
年轻的犹太商人当中的一个跳起身来,微笑着过去与2位美女搭讪,但是被对方冰冷的目光所阻止,怏怏地坐回到自己的桌前。那个俄罗斯富商家庭的男主人张大嘴盯着2位美女,目光贪婪,最好玩的是他那顶多13、4岁的儿子居然也用同样的表情盯着美女看。富商的妻子不满地冲丈夫重重哼了一声,起身离去,她那个只有7、8岁的女儿也冲着哥哥&ldo;哼&rdo;了一声,模仿着自己妈妈神情也走了。于是,那位父亲和他某些方面早熟的儿子也只好恋恋不舍地随着自己家的女人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