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回家上班 作家林特特 > 第15章 速度(第1页)

第15章 速度(第1页)

晚上九点多,彭主任发来消息,“陈老师,先按今天说的版本,弄一版吧。”

“前三集要改吗?”陈雨刚给郎甜甜喂完过敏药,这是今天护目镜摘摘脱脱的结果。

“先这样吧,看看大领导怎么说。”彭主任不给确定的消息。

陈雨没回,老方开小窗和陈雨私聊,“快,速度代表诚意,年前拿出来,说明我们的效率和实力。我的姑奶奶啊,你不知道,后来送彭主任去南站的路上,我怎么把她哄好的。我先赞扬她年轻貌美有魅力,再夸奖她怎么能够事业家庭两丰收呢,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儿子,最后承诺,她儿子学成归来,我给推荐工作,解决实习单位,让你带带,学点真本事。”

“你饶了我吧!”陈雨第一反应,还没把反应敲给老方,她灵机一动,回老方:“好主意啊,以后再合作,就让她儿子提策划案、交稿、交片,没有一次不过的。”

朗因今晚不回来,家里只有娘俩。郎甜甜执拗地要求陈雨陪她睡,被窝里,陈雨的腿挨着孩子的腿,被窝外,孩子的小脸蛋贴着陈雨的胳膊肘,陈雨小心打开电脑,拧亮床头的小灯,进入工作状态。

她是出了名的手快,剩下的三集,一个半小时完成。陈雨有个习惯,边写边念,郎甜甜在半梦半醒间,听着妈妈念念有词——

“第四集谷粱之味

青海喇家遗址是目前我国惟一的灾难遗址,有u0027东方庞贝u0027之称。在这里出土了一碗历史最久远的面条,它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小米,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还原了它的制作工艺,让现代人可以穿越时空品味4000年前谷子的滋味。

欧亚大陆自古以来广泛栽培粟作物,中国人则把小米吃出了味道,吃出了文化。山西人习惯用小米做米汤、米粥,陕北冬季严寒,户户造米茶,将糜子炒成熟米,或者将糜子面炒成炒面,冲上开水就可以吃,俗话说u0027陕北有三宝,熟米炒面老羊皮袄u0027。陕北人还把小米加工成黄米面,制作成u0027油馍馍u0027、u0027黄馍馍u0027,陕西黄陵有黄黄馍,简称黄黄,河北蔚县则有甜馍馍。小米面可以做成美味的点心,比如北京小吃u0027驴打滚u0027,西北的黄米凉糕。粟米也可入菜,湖北江陵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新粟米炊鱼子饭是一道名菜。在清代李渔的诗作和齐白石的画作中,至今都能寻到这道菜的踪迹。

小米的烹调方式不光是为了美味,也有着淳朴的营养观。达斡尔族有独特的晒粮坑,稷子脱粒之后用锅烀,放在晒粮坑上晾干后碾成米。锅烀掌握在稷子皮张小口的程度,这个过程中营养元素大多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用牛奶熬稷子做成的u0027苏提切u0027养育了达斡尔人上千年。

中国最初的酒是用黍酿的,后来兴起了谷子酒,《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4种用黍米酿酒的办法。如今在米脂,新年前家家做米酒,贺敬之在《回延安》诗中赞道:u0027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u0027清代台湾少数民族留足粮食,剩下的全都用来酿酒,而且采用了独特的嚼酒法,用口嚼过的小米,隔夜发酵,再加入捣碎的小米藏于瓮中,放一段时间就变成酸酸甜甜的小米酒。在日本,这种嚼米的工作一般由经常担任神职工作的妇女来承担。在中国北方,醋是由高粱和小米做成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粟米醋的做法。清末,各地小米醋作坊林立起来,光是山西的酿醋作坊就有五十多家。小米醋里能品出那个时代民族工业的兴衰历史。

本集介绍各地粟作物食品和相关食俗,展示小米酿酒、制醋工艺,表现多姿多彩的小米饮食文化,展现这种文化对历史和今天的影响。

第五集稼穑之思

如今,u0027粗粮主食化u0027正改变人们的膳食方式,以谷子为首的杂粮产业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也在推动传统谷子糜子种植业迈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生态,我们将从传统中寻找智慧。

《吕氏春秋·审时》中国说:u0027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u0027,u0027天时、地利、人和u0027里有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节气最初在汉初《太阳历》中出现并固定,作为粟作经验的总结,在随后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粟作农业的耕作方法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尊重多样性,有着朴素的循环农业理念。

晋东南至今还在使用古老的壕种法,在吕梁地区则有着类似的丰产沟,它们和《汉书》中记载的u0027代田法u0027十分相似,把田地开出沟垄,第一年在沟里播种,出苗后将垄上的杂草和土锄下来,逐步把沟填平,第二年在原来的垄处开沟耕种,实现了高效、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u0027种谷必杂五种u0027是传统农业为了避免单一化危害而形成的传统。插花式的种植方法,如高田种粟、坡地种麦,使性质不同的土壤都可以有产出,同时也保留了生物多样性。湖北荆州曾是湖北最大产棉区和最大产粟区,证明了棉粟之间的依存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湾原住民布农人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轮作与混作,符合水土保持学原理,保持了生态的平衡,布农族的u0027祈祷小米丰收歌u0027,因多声部和声唱法蜚声海外,布农人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蕴藏着人与小米共生的法则。

吸收历史上的粟作经验,现代小米生产者在生态种植上也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本集介绍传统粟作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现代小米生产企业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继承传统,开拓现代粟作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第六集文明之光

黄土高原,平均海拔一千八百米,总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全部由黄土堆塑而成的高原。现代科学家们通过对碳14的测量,发现这里也曾有温润的气候、丰沛的水源和茂密的森林。这片土地上,粟作物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周原是陕西渭河平原西部一片平展的台地,也是周的发祥地,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曾记载:u0027周原膴膴,堇荼如饴u0027,这里曾是粟作物繁盛的舞台。u002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u0027流传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记载那个时代农耕文明的静美,黍谷山和粟山等地名则以另一种方式诉说文明的往事。

数千年粟作史是中华先民不断同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谷与黍是最抗旱的谷物,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基因,渗透到民族血脉中,内化为u00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u0027。粟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养育了华夏文明,粟作精耕细作的传统背后是吃苦耐劳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气质。

这样的u0027谷子精神u0027在革命战争年代延伸出红色文化意蕴。从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到离开延安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离不开高原风霜雨雪的磨砺与小米的滋养。小米因其营养丰富、耐饥、容易携带的优点,成了军粮的首选。u0027小米加步枪u0027打下了人民的江山。

今天,粟文化也成为激励谷子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辈谷子专家李东辉先生,进行多次春谷改夏谷的试验,通过品种改良,使武安谷子的产量翻了一番。人们遵照他的遗愿让他长眠在磁山文化遗址的一片谷地旁边。他的后继者们依然在为了u0027重建现代化的中国粟谷带u0027而不懈努力。

中华文明沧桑数千年,在全球化的时代,当农耕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今天我们在塑造u0027中国梦u0027,而大国崛起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文化价值输出等软实力带来质的飞跃。中华民族软实力建立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集梳理u0027谷子精神u0027的内涵,讲述u0027谷子精神u0027传承的故事,分析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和未来的展望。”

打完“望”字,陈雨将文件存盘,发送到自个儿的微信上,正准备发到群里,改了主意,以她对翱翔公司及合作的所有甲方的了解,慢固然说明你态度、效率都有问题,太快,则说明,你没用心,草草完事。

“我弄完了,晒两天,再发给彭主任那儿。”陈雨给老方消息。

“理解。”老方回,“话说,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啊,翱翔公司想通过你请于小航挂名,你能接受不?”

陈雨没回。

五分钟后,“没生气吧?我就这么一说,当我没说。”老方赔罪。

陈雨按掉手机,房间只剩一盏小灯亮着。她下床,为郎甜甜掖掖被角,而后,捧着电脑走到客厅,将电脑放在书桌上。北京的冬天,暖气开得足,今年似乎更足,室内温度总有二十五度,陈雨穿着秋衣秋裤,客厅没开灯,光源是外面灯火通明的工地,她在隔岸的光中,提拉着拖鞋,弯腰在茶几下面一通摸,摸到朗因放在装药小盒中的烟和打火机。

陈雨叼上一支,夹在朱唇间,没点。她走到窗口,拉开一点点缝,“啪嗒”,她熟练地摁了下打火机,一点火星燃起,陈雨深深吸了一口,须臾,喷出一个烟圈。烟圈接着烟圈,排队、撞击、消散,黑夜为屏,烟为笔,在她的意念中,写下两个大字,“风情”。

喜欢回家上班请大家收藏:()回家上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