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泥泞难行,走了一整天,累得贼死。天已经完全黑了下去,奇怪的是,雪虽然停了,天上却起了大雾,能见度不足三百步。
正走到离开封城十里的地方,突然前方浓雾中有一队轻骑冲来。定睛看去,是西军打扮。
因为天已经黑了,加上视线模糊,怕双方误会,杨华忙提气大喊:&ldo;我是龙卫军指挥使杨华,请问是西军哪一部分?&rdo;
听杨华喊话,一个将军模样的骑士一声大笑,从马上跳下来,一拱手,说:&ldo;原来是杨华兄弟,我是姚平仲,可想死我了。我部正在巡逻警戒,这不正巧碰到你。太让人高兴了&rdo;
&ldo;哦,原来是姚平仲将军。杨华失礼了。&rdo;杨华突然有些奇怪,这里可不是姚平仲的防区,他怎么跑这里来了?
看到杨华眼中的疑问,加之心情激动,姚平仲压低声音说:&ldo;杨华兄弟,我部刚得到天子秘令,今夜突袭金人大营,活捉宗望,解救康王。&rdo;说着话,他狠狠地挥了挥拳头。
第三卷金瓯
第七十六章姚平仲的行动
杨华一听到这话,脑袋里一片空白,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他才离开开封不过两天,却不想事情就变成这个模样了。刚才姚平仲的话传递给他三个信息:一,在他前脚离开开封的时候,朝廷后脚决定同金人谈和,并派出了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做和谈使者;二,在赵构和张邦昌去金营之后,皇帝突然决定同金人开战,撕毁和平条约;三,皇帝拍板,派姚平仲于今晚夜袭金兵大营,接回赵构。
在得知张邦昌和赵构已经去金营之后,杨华有些沮丧。依他的计划,自己本打算借这个机会以护卫的名义随张邦昌,陪赵构一起去的。据他所知,宋金第一次和谈时,金人对赵构感觉还是很好的,并没有任何不礼貌的举动。自己同赵构一起去,一来可以近距离观察女真大军的虚实,再则可以同赵构拉近关系。如果能够与未来皇帝共一次患难,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自然有大大的好处。
可惜啊,这一耽搁,居然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如此一来,自己同张邦昌结交就失去意义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沮丧。强笑着问姚平仲:&ldo;姚将军,这朝廷先是要谈和,现在又要开打,都把人都闹糊涂了。&rdo;
姚平仲神色激动地说道:&ldo;你大概还不知道,我西军主力已经全部来了。&rdo;
&ldo;主力……全部来了?&rdo;
&ldo;对,种师中将军,我叔叔姚古将军,折可求将军的部队都已经来了,现在我东京城外大军云集,已经将金人彻底包围。胜利就在眼前。&rdo;姚平仲双拳互击,满面兴奋,几乎要笑出声来。
姚平仲见杨华发愣,这才将开封这两天发生的一切一一道来。
原来,赵构的和谈队伍刚离开开封没两个时辰,各路勤王兵马都派出前哨进城报信。
在宋金和谈的大幕刚掀开的这一刻,久违的西军主力到达开封战场。计有鄜延的张俊、韩时中,环庆的汪洋、马迁,秦凤的种师中以及折彦质、折可求等勤王兵,共二十万人马汇集在京郊。
其中,种师中所率领的种家军的战斗力自然不用说,折可求的折家军也是大宋一等一的强兵。折家世代将门,以前就与杨家将齐名,是山西的地头蛇。折家军的出场,给开封战场的宋军加上了一颗重重的砝码。
形势对大宋异常有利,这个时候,李纲提出,勤王大军力量已强,我方完全不必再遵守屈辱的城下之盟。
其实,李纲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之前之所以同金人和谈,那是因为北宋军力不足,可以用和谈拖延时间,以等待各地勤王军队的到来。现在既然我北宋大军已经就位,完全没必要遵守先前的和谈条约。一个字&ldo;打&rdo;。能打方能和,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可叹朝廷的宰相们却不以为然,说大宋应该遵守先前同金人许下的诺言,一旦毁约,又将惹怒了金国,不好收拾。
这个时候,皇帝见宋军占优,也有开战的意思。不过,他还是在犹豫,如果一战不下,惹恼了金人,又是一个大麻烦。
见皇帝犹豫,一直就不愿受李纲节制的种师道说北奴骁勇,如果这一战打败了,局面将不可收拾。还不如就地围困,坚守不出,等金人粮尽,开封之围自然也就解了。待金人退兵,再尾随追击,破敌将不在话下。
其实,种师道说得也没错,这未尝也不是一种破敌制胜的老成办法。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金人的实力,兵者,凶器也,当谨慎为之。我方力量虽然很强,但现在同敌人决战,时机还不成熟。还不如静观其变,等金人粮食吃光,仓皇撤退,力量最衰弱时给他致命一击。
种师道为人谨慎,有的时候未免进取心不足,这也可以理解。就目前来看,宋军普遍患有&ldo;恐金病&rdo;,现在决战,胜负还真不好说。
于是,种师道和李纲又是一番争执。皇帝也被他们两人说糊涂,只得无奈地说暂时就这样吧,再想想。
这一段讲述有些是姚平仲说的,有些是杨华在脑子里经过分析自动补完的情节。想来,这应该是整个事件的真相。
听姚平仲说完这番话,杨华也觉得种师道说得有道理,不过,他也未免太慎重了些。现在同金人决战也未必能败。哎,军队这种地方,主事的人多了就是麻烦,下面的人都要被他们弄糊涂了:&ldo;现在不是要进攻吗,这么说来,这次夜袭是李相指挥了,也不知道出动了多少人马。二十万大军夜战,部队之间的协调却是个麻烦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