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一起种地的手游 > 第14页(第1页)

第14页(第1页)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村里适合增温的方法,薛丞启能想到的大概就有挖防寒沟、作物反应堆、以及点火增温。挖防寒沟就是在大棚的内侧或外侧,沿棚边挖一条深40厘米以上、宽30厘米左右的沟,然后在沟内填入碎干草,上面再盖上干土封沟。防寒沟可以隔开大棚内外的土壤,减少大棚内土壤热量的流失,从而有利于保持大棚内的地温。作物堆反应,就是利用作物分解散热的原理来增温。大概的做法就是在行里面,也就是低畦处挖宽25~30厘米深的沟,内填秸稻草或干草,并放置专用微生物菌剂,再上面把泥土给盖上,然后开始灌水,直到底下的稻草或干草给浇透。这样,稻草或干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逐渐分解,并释放热量与二氧化碳。这方法可以提高根层土壤温度约2c左右,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生态环境,为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最后一个增温方法就是通过堆火增温,也就是用柴草或农作物秸杆堆火来提高棚温。前面两个方法都可以用村里人之前收稻谷丢弃在田里的稻草,但近两年村里人种田的没有多少了,一般也就种够自家吃而已。而且因为没有人专门去收集,放田里也碍地方,有的人直接一把火就烧掉了。所以并没有太多的稻草可以利用。那么就只能利用杂草或枯叶什么的了,刚好最后一个方法也是需要用到柴火的,所以禤意安决定上山打柴。另外,家里烧火炒菜用的柴火也快没了,之前用的都是奶奶以前上山捡回来的,也该多打点柴回来备用了。于是一大早的,禤意安找出两把柴刀,还有镰刀,在水井边用磨刀石沾了水开始磨刀。完了又翻出家里的锯子,搬了把小板凳坐院子里,用三角锉刀把锯子齿尖部位一一磨锋利。等到薛丞启回来了,禤意安才收工,找出手套袖套,换上解放鞋。转头看到薛丞启已经戴上袖套和手套了,但脚上穿的居然还是皮鞋,忍不住吐槽:“穿皮鞋下地什么的也就算了,难道你还想穿着皮鞋上山?”“怎么?不行啊?我这个是真皮,很柔软舒适的,而且防水防滑,耐穿不容易磨损,我以前爬山都是穿这鞋。”“那你这鞋可就贵喽,上山下地还是穿解放鞋好,我都穿了大半辈子了,很好穿的,以前的红军也都是穿它,不然怎么还叫解放鞋咧。”奶奶坐在旁边也劝道。“就是,要考虑性价比啊,再说它还能有解放鞋耐磨?防水什么的,现在又不下雨,如果是下雨天,水直接从上往下进,皮鞋照样湿。”禤意安说着拿出一双新的解放鞋,这是他上次去镇上专门买的,“呐,新的,换上试试,我记得你的码数跟我一样的。”“但是,这鞋好丑啊。”“……”“还有一股胶味。”“……快穿上!”薛丞启看了看瞪着自己的禤意安,又看了看地上的新鞋,还是默默的脱了皮鞋,换上解放鞋。“怎么样,走几步看看合适不?”“还行。”这码数确实合适,感觉也挺轻便舒适的。“不错不错,多好看啊,哪里丑了,这上山才像样嘛。”奶奶笑眯眯的赞道。“那走吧,上山了。”禤意安说着推了手推车就出发,薛丞启跟在后面。这手推车就前面一个30多厘米宽的独轮,轮子上面用钢铁焊接出来一个长70多厘米、宽30多厘米的平坦区域,可以把东西放这区域上面,然后用胶带绑结实。轮子的后面,也就是放东西的后半部分的下面,有两个脚作为支撑,在平地上就是靠这两个支撑来维持整个车子的平稳。再往后就是两个约130厘米长的扶手,用来给人推或者拉车子走。手推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还可以拉100多斤重的货物,就是车子本身太重了点。这车子是近几年镇上才有卖的,以前大家上山下地都靠挑或扛,有了它之后,村民们农忙时节就用它来拉稻谷,平时上山也必推着它。禤意安他们要去的山其实就是家后面靠着的那座山,因为在村子的后面,所以村民们叫它后背山。廊村其实四面环山,一条公路出到村大队,一路上全都是山。这泥公路本身也是在以前那条翻山越岭的小山路扩建出来的。不过这村口往外的山全都不属于廊村,而是林业局的,上面都种了桉树,是不给人上去砍柴的。后背山往里的山,是当初分田到户时按照人头一起分给村民们的,所以是属于各家各户的。大部分山上都种了松树,村里有些人就专门把自家山头附近的别人家的山都给包下来,然后采松脂。禤意安家的山就是承包出去给了别人。这采松脂需要每天在松树上用钩子划个沟,好让松脂往下流到装好的袋子里,松脂又叫松香,所以村里人又把采松脂叫做钩香。种了松树的山上基本没有什么杂草,也没有什么其他树木,所以也就没有柴火。因为松树很高大,种得又比较密集,树底下基本没有什么阳光,也就长不出什么树木了。不过树下厚厚的一层松针是可以拿来做柴火的,只是松针燃烧起来火势很猛烈,不好控制温度,而且很快就烧光了,得不断的添加才能让火不熄灭。所以村里人一般都是收集松针用来引火,加快生火的速度,等旁边的柴燃烧起来了也就不再往里加松针了。所以这松针也不适合用在大棚里,还是得靠木头柴火,一来可以控制火势控制温度,二来烧木头没有那么大的烟,特别是大的木头可以慢慢的熬,基本没什么烟。村里的老人就喜欢在家里用个大锅装着根大木头,加点碳点着,然后一帮人围坐在一起边烤火边唠嗑。剩下能打柴的地方基本也就是后背山了,村里人平时基本也是到这山上来砍柴。因为后背山是公家的,属于村里人共同的财产。当年分山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分出去,听说是因为禤意安奶奶不同意。禤意安爷爷没去世时是村里的村长,再加上分山时去世也没多久,所以奶奶还是有点话语权的。当然,关键是奶奶不同意的理由也能说服众人。首先,这后背山是整个村子的靠山,如果像其他的山那样子种各种东西而没人管的话,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石头滚落,严重的话就是引起山体滑坡。然后,留出这一座山,村里人就不怕没柴烧了。试想一下,如果都分出去了,那到别人山上去砍柴就算不被说,感觉总归是不好的,心眼小一点的还得吵起来。现在这座后背山,上面都没有什么大树,村里人砍了一茬又长一茬,就跟捕了大鱼留小鱼继续成长的原理一样,既不浪费又不滥用,合理分配。常年都是杂而不乱的青山,根基更是稳固,保持水土非常好。而且村里人都是在这山上砍柴,经常能够碰上,有时候还结伴一起上山,大家有说有笑的多好啊。另外,这山还很近,家里实在没柴烧了直接走上来捡几根回去救急都可以。也方便村里的老人家,像奶奶之前就是时不时上来捡几根回去。当然,这能捡柴都是因为之前村里人把大的树干树枝砍下来了,然后晒干了才能捡来用。话说村里的大老爷们时不时就组织一起到山上去把大的树干砍下来,等过一阵子晒干了,村里的妇女们就推个手推车上去,把树干上的小树叉一根根削去,再弄成一截一截绑在车上拉回家里。薛丞启现在就是按照禤意安教的方法用柴刀削小树叉,然后边削边听禤意安讲以上分山独留这后背山的故事,完了直夸奶奶英明,难怪能培养出禤意安这么个大学生。这树木有大有小,小的可以用刀砍,大的就只能用锯子一截一截的锯了。所以禤意安负责处理大的,薛丞启负责小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