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袁氏当国唐德刚百度 > 第103章(第1页)

第103章(第1页)

一九二四年九月,当&lso;直奉第二次战争&rso;已箭在弦上时,中山又舍命相陪,指挥一些虾兵蟹将什么粤军、桂军、滇军、湘军、赣军、川军、豫军……,御驾亲征,北上韶关参战,讨伐曹吴。但是这时他在广州的革命根据地,竟危至一城难保。与近在香港的英帝国主义呼吸相关的大班陈廉伯,和他配备精良的&lso;广州商团&rso;正阴谋&lso;倒孙&rso;、&lso;杀蒋&rso;,并摧毁黄埔军校。因此黄埔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均在一夕数惊下,向孙文连电告急,而此时孙之内战兴趣正浓,为着他那绝无可能之&lso;北伐&rso;,他老人家广州也不要了,黄埔也不要了。远交近攻,联张反吴&lso;孤注一掷&rso;(孙公致蒋函)去者。一九二四年九、十月之间,孙中山在韶关的蛮干,在当时独守孤岛的黄埔蒋校长看来,可能是荒唐透顶,但是在北方的奉张父子眼光中,孙文还是够朋友的。当他们十月底打垮吴佩孚之后,有志以武力解决长江各省时,远在两广的&lso;孙文&rso;(&lso;孙文&rso;是当时北方军人对中山的习惯称谓),还是要交结的。所以奉张当时也欢迎孙文北上,是有他父子自己底主意的。

可是我们这位国父却是一位私心极少的正人君子、爱国者、直肠人、理想家,甚或&lso;大炮&rso;,他底考虑虽然全属空想,却是从民族整个利益出发的。正如他在后来的&lso;遗嘱&rso;上所说的,他应约北上是有&lso;两大主张&rso;的。这两大主张便是:&lso;开&ldo;国民会议&rdo;及废除&ldo;不平等条约&rdo;。&rso;

中山先生要开个什么样的&lso;国民会议&rso;呢?像&lso;民元国会&rso;或像他自己在广州搞的&lso;非常国会&rso;(一九一七);或是&lso;安福国会&rso;(一九一八)?或段氏正在搞的&lso;善后会议&rso;(一九二五)?抑或是像国共两党后来所搞的&lso;扩大会议&rso;(一九三○)、&lso;国民参政&rso;(一九三八)、&lso;人民政协&rso;(一九四九)、&lso;国民大会&rso;(一九四七、八)、&lso;人民大会&rso;(一九五四)……?他老人家并没提出具体方案。纵是提出了,历史也会证明它是一场无用的闹剧。

至于&lso;废除不平等条约&rso;,则更属空想。那时神州大陆,各省均在关门砍杀,遍地枪声。那些战败了的军阀官僚(包括中山本人,除掉吴佩孚一人),都还要靠&lso;不平等条约&rso;体制下的&lso;使馆区&rso;(东交民巷)和&lso;租借地&rso;(旅、大、南满日本站、威海卫、九龙,甭说香港,和沿海沿江的租界……)亡命存身呢。那些战胜者,也要靠这些地方去吃喝玩乐呢……,&lso;废除不平等条约&rso;,岂是中山号大炮一放,就可立刻做到的?

不过在我们的民国时代,朝政失纲;在野者总比在朝者有舆论声望、有道德权威。他可喊口号、讲大话、唱高调以赢得全国喝采而成为&lso;君子&rso;、&lso;圣人&rso;,名满天下。何况中山的确是当时中国最高层政坛上唯一的&lso;现代人&rso;(odernan),和无私忘我的圣徒(sat)。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中山先生当时在中国声望之高,是举世无匹的,虽然他所唱高调之不切实际,也是与他的声望成正比的。因此当他在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除夕抵京,至翌年三月十二日病殁,在全国的爱国情绪上,是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在实际政治作用上,确未泛出应有的涟漪。奉张父子对他也就不太重视了。

张作霖&lso;武力解决&rso;的腹案

&lso;北京政变&rso;后,张作霖对时局的腹案,显然就比孙中山的实际多了──张搞的是&lso;枪杆出政权&rso;,用武力统一中国。&lso;武力统一&rso;这四个字是段祺瑞在搞&lso;安福国会&rso;(一九一八)时发明的。继之而来的接班人是吴佩孚;吴之后才是张作霖。其实奉张之后,蒋、毛二公所搞的还不是&lso;武力统一&rso;?反观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哪有什么&lso;和平统一&rso;这回事呢?所有&lso;分久必合&rso;的现象,都是&lso;武力统一&rso;的结果嘛。民国哪能有例外呢?

作霖当时的腹案分明是:屯重兵于华北,压制冯玉祥,最好能不战而屈之。然后招降或中立那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再挥军南征&lso;以武力解决长江各省&rso;;消灭直系的残余势力,如盘据沪宁一带的齐元,闽浙一带的孙传芳;甚至包括仍然寄生于武汉、洛阳一带的吴佩孚本人。长江既已在掌握中,则华南、西北,不难传檄而定也。事实上奉军于一九二五年春季南征,便是循这条腹案脉络前进的。

张少帅的震主威权

这次奉军(第三次)入关南下的编制,是自&lso;东北陆军&rso;中编出六个&lso;军&rso;,由姜登选、李景林、张学良、张作相、吴俊升、许兰洲分任第一至第六军军长。每军之下各辖三至六个&lso;旅&rso;及若干&lso;独立团&rso;,如炮兵、工兵、辎重兵等等。另加空军、海军由少帅张学良直接指挥。六个军的总人数,盖有二十余万人。

在这六军之中,再以最精锐的一三两军合组&lso;一、三联军司令部&rso;,以张学良为司令,而以第三军副军长兼第六混成旅旅长,也是当时奉军中最具现代化头脑和最干练的将才郭松龄为副司令。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再次扩编;改旅为师、改军为军团。改&lso;一、三联军司令部&rso;为&lso;京榆驻军司令部&rso;,驻天津。直辖步兵六师十二旅,骑兵一师两旅,炮兵两旅,工兵一团。少帅张学良任第三军团军团长兼司令,郭松龄副之。共有步骑炮工辎各兵种七万五千人。奉军六大军团的张家父子兵之精华,悉在此中矣。张学良若非&lso;少帅&rso;也就权高震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