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玄机变化 > 第358章(第1页)

第358章(第1页)

&ldo;殿下折煞在下了,不过天机不可泄也,其中奥妙,殿下日后自知。&rdo;那蒙面人虽然嘴上恭敬,可是口风却严的紧,一点关键都不漏。

殿下略微有些失望,不过依然笑道:&ldo;虽然如此,还是多谢先生替小王解惑。&rdo;

蒙面人点点头,继续说道:&ldo;除却采石,京口外,殿下切切不能忘记姑孰啊,,姑孰地处建康上游,控御采石和东梁山二处险要,翼蔽建康。我朝侨立豫州于此,号为南州,与北府京口、西府历阳一道拱卫建业。顾祖禹称姑孰&lso;控据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为必争之地。&rso;倘若襄,樊一破,我敢断定陶侃守不住江夏,谢鲲守不住湖口,那么胡人若是翻脸,顺流而下的话,不拿住姑孰,我们可就一点本钱就没有了。况且,如今王敦驻守姑孰,在这里经营十余年,根基甚深,殿下一定要谨慎图之,不可操之过急。&rdo;

&ldo;那么江北二镇呢?说到底我们还是必须拿到二镇,不然就算事成也守不住这片基业啊。&rdo;殿下倒是很诚恳的问道。

&ldo;殿下果然远虑,守江南必镇江北,守江北必守淮扬,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江北,与京口、采石二地隔江相对的是广陵和历阳,二地可谓两淮根本。北骑南下,自淮东来者,最终必趋广陵;自淮西来者,最终必趋历阳。南方有事北方,二地则是南方人力、物力的集结地,广陵足以策应山阳、盱眙,历阳足以策应钟离、寿春。

广陵为淮东根本,翼蔽长江。北不得广陵,则无以渡瓜洲;南不得广陵,则无以争淮北。昔日西汉时,广陵为吴之国都,吴王刘濞据此,煮海为盐,铸山为铜,国用富饶,遂招天下亡命之徒以反汉。三国时,广陵为曹魏所有,曹魏黄初五年,魏主曹丕亲率水军自寿春至广陵,欲攻江东;孙权屡争广陵而不得,故其在淮南方向的北伐屡出而无成,最终只得以长江为守。如今,广陵为侨立兖州的治所,有流民数十万居于此地,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殿下不图,恐怕为他人所有,殿下不可不急图啊。&rdo;

见殿下点头,蒙面人接着说道:&ldo;历阳乃是淮西腹心,自淮西方向南下趋建业,必经历阳。寿春、凤阳以南,巢湖当其要冲;巢湖以西,地形复杂,不利大军穿行;巢湖以东,山丘和河道较少,利于大军通行,北方势力南下,多出此途。历阳当此冲要。顾祖禹言:&lso;自昔国于东南,未尝不以历阳为襟要;有事江南者,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rso; 因此,历阳虽不如京口,广陵紧要,但殿下意欲平治天下,则不可不图。&rdo;

正文第五十七章盟誓

【今日第二更,马上就月底了,还差不少呢,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订阅和鲜花一个都不能少啊,多谢大家了。】

&ldo;再说淮河防线,所谓守江必守淮,他日胡骑退后,不管怎样,我们必须确保淮河一线,否则殿下的江山,是绝对坐不稳的。&rdo;蒙面人悠然说道。

那&ldo;殿下&rdo;却是脸色凝重,只是专注的看着蒙面人。

蒙面人当然知道原因,因为先前对形势估计错误,他们做出了太多的让步,而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不过,道理还是要给他讲清楚,毕竟,他才是主事者。

&ldo;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以扼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在淮西,主要是寿春和钟离,在淮东,主要是山阳和盱眙。

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颖河和涡河。颖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曰颖口,涡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曰涡口。寿春正对颖口,挡颖河、淮河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挡涡河之冲。南北对峙之际,钟离与寿春俱为淮西重镇。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入淮之口曰泗口,或曰清口、淮口。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在这一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经营彭城以图北方。

寿春即今之寿县。淮河主要支流颖河在其附近汇入淮河。颖河为中原与江淮之间的一条重要交通线,颖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曰颖口。寿春正对颖口。自颖河或淮河上游而来之敌,必经寿春。先师顾祖禹称寿春&ldo;控扼淮颖,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rdo;另外,寿春一带,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故其地利足以为战守之资。

战国末,楚失鄢郢之地后,东徙淮南,一度以寿春为都。西汉时,寿春为淮南王国都。淮南国地大力强,值汉廷削藩之余,怯不自安,遂谋起兵。伍被建议:&ldo;略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崛强江淮间,可以延岁月之寿。&rdo;东汉末,袁术据寿春,帝制自为。曹魏正始四年,邓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视陈、项以东,至寿春,上表建策,建议:&ldo;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岁丰常收,三倍于许。如此,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rdo;主政的司马懿采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广开河渠,以增灌溉、通漕运,自是以后,每东南有事,大军泛船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为以后我朝灭吴打下了基础。&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