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费阅读[630kan。cc]
贞元四年(788年)秋,五十二岁的韦应物由左司郎中改任苏州刺史,朝廷让他去治理比江州更加富庶均“大藩”。
关于苏州的富庶繁华和版图之大,韦应物在《登重玄寺阁》诗中全都描写进去了: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俗繁节又喧,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诗题中的“重玄寺”,即苏州有名的重元寺。苏州重元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与寒山寺、灵岩寺、保圣寺同时代。
唐代全国经济中心南移,虽经历安史之乱,但苏州经济日趋繁荣,仍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安史之乱后,中原士人南奔,苏州地位更显突出。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
苏州产业富庶,文化发达,领地西达无锡,与常州接壤,东领今上海全境,南则含今浙江嘉兴等地。山明水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
正如韦应物所云:“吴中盛文史,群彦今**。”
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常在郡斋中焚香冥坐,以清静无为持政。但他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愧俸钱。”这是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韦应物在苏州最好的朋友丘丹曾说“下车周星,豪猾屏息,方欲陟明,遇疾终于官舍”,说的就是韦应物在苏州的作为,他是一位廉明、谦慎、有品位的地方官。
韦应物在苏州做刺史三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难,带病实实在在地为苏州百姓操劳了三年。这位当年苏州的“父母官”堪称是一位难得的关注民生的刺史,苏州百姓后世都以“韦苏州”这个美名来敬称他。
后来,刘禹锡在《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中曾夸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云:“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就是说苏州刺史按照惯例都会写一手好诗。
这个史例正是从韦应物开始的。韦应物到任不久,就作了名篇《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郡斋指州府衙门,刺史大人办公兼起居之地。因为是衙门,当然警卫森严,闲人莫入。刺史在这里生活,无论宴宾处还是寝处,都非常舒适而安静。
江南雨多,这里更言明是海上风雨骤至,风雨过后一片清凉,更让人觉得惬意。
韦应物早与诸友人有约,风雨虽增加一些意外,但雨后初凉,旧约不变,嘉宾一个不缺。
烦暑暂退,韦应物与客人一样,心情大为欣悦。
韦应物觉得,自己身为一州长官,对民生未能全面了解。能有客人光顾,将所见所思所虑无所顾忌地与刺史交流,这样岂不是放开是非,忽略行迹,同悟大道吗?
刺史请客也不能破例,屠牛宰羊已再三禁止,招待以果蔬为主,客人应可以体谅。
韦应物与客人共同饮酒作诗,既欣赏到金石声般的佳作,更体会饮酒后浑身舒畅的快意。
韦应物稍饮即醉,醉则有仙人翩翩若举之感觉,当然是饮酒最舒适的境界。
这次宴集,韦应物与友人坦率真诚,不拘俗礼,风神朗然。
当时在会并留下和诗的,是比韦应物年长十岁的苏州人顾况。顾诗题作《奉同郎中使君郡斋雨中宴集之什》:
“好鸟依佳树,飞雨洒高城。况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文雅一何盛,林塘含馀清。府君未归朝,游子不待晴。白云帝城远,沧江枫叶鸣。却略欲一言,零泪和酒倾。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安得凌风翰,肃肃宾天京。”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次宴集的另一角度叙述:客人三四人,分坐两楹,雨后雅集,别有风味。刺史很真率,客人还是有些拘谨。顾况在朝地位不高,官至着作佐郎,这时更坐事贬为饶州司士参军,心情并不好。“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两句,是他心情的写照。他本是一位奇崛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