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是私相幽会,怕人发现,也就必须&ldo;鸡鸣即起&rdo;。然而,男欢女爱,两情正浓,自然只恨&ldo;春宵苦短&rdo;。所以,幽会的情人,最难过的一刻,便是必须分手的黎明。《诗。齐风。鸡鸣》很形象地描绘了情人们的这一心理。诗的原文是:&ldo;&lso;鸡既鸣矣,朝既盈矣。&rso;&lso;匪鸡之鸣,苍蝇之声。&rso;&lso;东方明矣,朝既昌矣。&rso;&lso;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rso;&lso;虫飞薨薨(hong),甘与了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rso;&rdo;翻译过来就是:女的说,公鸡叫了,天亮一阵子了。男的说,那不是鸡鸣,是苍蝇在闹。女的又说,东方白了,天已经大亮了。男的说,那不是东方发白,是月亮的光辉。女的说,如果真是虫子在闹,我甘愿陪你再睡一觉。可惜时间到了,我该回家去了,你可不要恨我呀!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对此有极精辟的见解。他指出六朝乐府民歌中《乌夜啼》和《读曲歌》&ldo;莫非《三百篇》中此二诗(即《女曰鸡鸣》和《鸡鸣》)之遗意。&rdo;《读曲歌》是这样唱的:&ldo;打杀长鸡鸣,弹去乌臼乌。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rdo;这首民歌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还都不够明朗,而《乌夜啼》则明明白白是在写偷情。《乌夜啼》是这样唱的:&ldo;可怜乌臼鸡,强言知天曙。无故三更啼,欢子冒暗去。&rdo;&ldo;欢子&rdo;即情郎。只因报晓的乌臼鸟&ldo;无故三更啼&rdo;,害得情郎半夜趁黑逃窜,这不是偷情是什么?更有趣的是,钱钟书先生还指出:&ldo;莎士比亚剧中写情人欢会,女曰:&lso;天尚未明,此夜莺啼,非云雀鸣也。&rso;男曰:&lso;云雀报曙,东方云开透日矣。&rso;女曰:&lso;此非曙光,乃流星耳。&rso;可以比勘。&rdo;所谓&ldo;可以比勘&rdo;,就是说可以与《女曰鸡鸣》和《鸡鸣》两诗对照阅读,而一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中西幽会的情人,原来心理都一样。所不同者,大约也仅仅在于中国是女的更怕被发现,西方则是男的更怕被曝光。
这种害怕是很自然的。因为在中国,对男女偷情的处分,从来就是女重于男。
就拿私奔来说,男方除了会被痛骂一顿外,几乎不受处分,而女方却要被打入另册,永世不得翻身。&ldo;聘则为妻奔是妾&rdo;,这个处分,不是过来人,无法理解其分量。它其实比受刑、判刑还重。因为受刑止于皮肉,监禁总有刑期,而这种&ldo;打入另册&rdo;的处分,却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精神折磨。结果,同是私奔当事人,男的不过被&ldo;罚&rdo;再娶一妻,女的却被罚永做贱民,这真是何其不公乃尔!
同样的,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私通,处分起来也是女重男轻。比如贾琏与仆妇鲍二家的私通,事情闹到贾母那里,贾母不过说:&ldo;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呢?&rdo;结果,贾琏并无处分,反倒是&ldo;受害者&rdo;凤姐,还挨了贾母几句说:&ldo;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几口酒,又吃起醋来了!&rdo;话说得虽然不重,但&ldo;男尊女卑&rdo;之意却也十分明显。至于另一位当事人鲍二家的,连处分也不敢等,先上吊自杀了,可见等待着她的处罚,一定比死还可怕。
当然,贾琏通jian之所以&ldo;太平无事&rdo;,还在于他之所y者,不过是奴仆的老婆。这种行为,在贾府的老爷太太们看来,并不犯法,也不犯规,只不过比较&ldo;下作&rdo;而已:什么人不好偷呢?竟去偷那种东西。正因为公认比较&ldo;下作&rdo;,大约连贾琏自己也觉得比较&ldo;下作&rdo;,所以一旦被凤姐发现,也便觉得&ldo;脸上挂不住&rdo;,于是恼羞成怒,借酒发疯,居然提了剑要杀凤姐。这与其说是贾琏自觉有理,不如说是自觉理亏。正因为自觉理亏,这才要反戈一击,先发制人,以便&ldo;扳本&rdo;;而他的理亏,又不是因为不该偷情,而是不该那么&ldo;掉价&rdo;。
可见,在私通案中,&ldo;本夫&rdo;(通jian女方的合法丈夫)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本夫如果地位太低,则情夫掉价;本夫如果地位太高,则情夫危险。比如隋朝有个名叫李百药的,色胆包天,居然半夜三更潜入当朝权势最重的杨素家,与杨素的宠妾私通。这就等于在老虎嘴巴上拔毛了。所以,东窗事发后,杨素便喝令双双拿下,一并斩首。这时,杨素发现李百药是一个&ldo;年未二十,仪神隽秀&rdo;的英俊少年,忽然动了恻隐之心,便对李百药说,听说你这小子挺会写文章的,那就写首诗来说说自己吧!写得好,饶你不死。说完就叫松绑授笔。李百药也不含糊,一气呵成。杨素读了,大为欣赏,便信守诺言,放了李百药,还把自己的那个宠妾,也赏给李百药,另有&ldo;资从数十万&rdo;。结果,李百药有惊无险。岂但没有险,而且&ldo;赚了老婆又赚钱&rdo;,占够了便宜。
其实,这个事例也是不作数的。因为这个李百药,也不是等闲人物,而是与杨素同朝为官的李德林之子。杨素倘若果真杀了李百药,李德林那里不好交待,不如&ldo;大度&rdo;一点,做个顺水人情,等于是在李德林那里,作了一笔政治投资。不难想象,这个李百药如果不过一介糙民,那么,这一对情人,只怕早就人头落地了。
由此可见,通jian,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然而,尽管通jian有如此之大的风险,以身试法者仍不计其数。&ldo;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rdo;,这正是冒死偷情者的口号。甚至,有时皇帝的老婆也会加入偷情者的队伍。比如南朝梁元帝之妃徐昭佩即是。这个徐昭佩,仗着自己出身名门(前进太尉之孙、当朝将军之女),资格较老(萧绎还是湘东王时便已入宫),便不怎么把自己的丈夫放在眼里,公然私通情夫。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了朝中美男子暨季江,再后来又邀请当时一个名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里去幽会,在&ldo;白角枕&rdo;上一唱一和。这位徐妃勾搭情人时,已是中年,依然十分风流。所以她的情夫暨季江便说,柏直狗虽然老,却仍能狩猎;溧阳马虽然老,却仍能骏驰;徐娘娘虽然老,却依然多情。这就是后世所谓&ldo;徐娘半老,风韵犹存&rdo;的出典。
徐娘娘的偷情弄得如此出名,当然不能为萧绎所容忍。至尊天子的老婆居然偷了汉子,则体统何在,体面何存?于是梁元帝萧绎便借口另一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下毒手,逼她自杀。徐昭佩没有办法,只好投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上来送回她娘家,表示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ldo;出死妻&rdo;。徐娘一人而生二典,也算是够&ldo;风光&rdo;的了。
徐娘的风流韵事,终以悲惨的结局而收场。不过她的下场,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教训。到了唐代,婚外偷情,几乎成了一种&ldo;时尚&rdo;。在唐人的笔记小说中,不但世人乐此不疲,就连天神人鬼,也纷纷下凡转世,来寻情人。有一个故事讲,天上的织女星也撇下牛郎,夜夜到人间与情人幽会。情人问她如何向牛郎交代?织女却说,关他什么事?况且河汉隔绝,他也不会知道;就是知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足见时人的一种&ldo;无所谓&rdo;态度。宋以后,理学勃兴,贞节问题越来越被看重,但明清的偷情,并不见得比唐宋少多少,只不过不那么张扬罢了。事实上,直到现代,婚外恋也仍是一个让社会感到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义愤填膺,力陈其不可者有之;离经叛道,力辨其合理者有之;无视舆论,公然实践者有之;乱凑热闹,忙于捉jian者亦有之。这就说明,所谓&ldo;偷情&rdo;,乃是一种情况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其中有难恕之恶,也有难言之隐,有的必须批判,有的又值得同情,实不可一概而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