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对着对面好奇的目光微微一笑,“皇阿玛让江南的曹寅给我准备了啊,现在密旨应该已经送去了,皇阿玛都说了,给我几条船让我试几次,看看再说。”
看着对面这个世界上权势最大的皇家父子之中的儿子,苏莹能怎么办?只能甘拜下风啊!几条船而已,在康熙皇帝眼中算什么?什么也不算,只能算是给儿子练手的东西而已。
“那要问一下我那里联络船队的人,看看怎么省时间,毕竟还要给你接船的时间。”他们两人在航海这一块都是一窍不通的,那么,只能让专业人士来算一下了。
身为皇家人士,尤其是皇帝的儿子这种嫡系一脉,其他不说,那规矩绝对是要做的足足的,最好让旁观者看了就望而生畏那种程度。
苏莹在没嫁之前,人们最多攻击一下她孤女的身份以及苏家那可怜的家底,对于这板上钉钉的四皇子妃也不敢再说其他什么比较过分的攻击的话了。
可惜,那庞大的嫁妆打了一大片看热闹的人的脸,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眼中,这庞大的只比太子妃少那么一点的嫁妆,苏家是绝对拿不出来的,那么这么一大笔嫁妆来自于哪里?苏家可是没一点筹集嫁妆的动静,就是左邻右舍也没有添妆的,这样的情况下,嫁妆来自于哪里呢?
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结论很简单,不管这嫁妆出自于哪里,都离不开皇帝皇后或者四皇子,而不管来自于三者之中的哪一个,都代表了皇家对这个儿媳妇的重视,他们脑子有病了才会继续得罪这个被皇家重视的四福晋。
再说了,人家皇帝都已经表明了态度,他们这些什么都不是,只是在皇城下讨生活的哪来的底气看不起人家看重的儿媳妇,嫌命太长吗?
这就是皇城下的老百姓的普遍心态。
而消息灵通的,在知道了被送往乾清宫的箱子以及那给四福晋的嘉奖——虽然嘉奖是口头上的,但是哪一个儿媳妇让康熙当着众人的面这么给面子的夸赞过?
知道了这一点,后宫里仰皇帝鼻息而过活的人们瞬间就明白了老大的态度,后宫的各种涌动瞬间就消停了下来。
等苏莹回门过后能待客了,就发现本来还带着隐隐的嫌弃的妯娌们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第48章
这些改变,苏莹一笑置之,毕竟她都马上要离开京城半年,改变与否也没啥区别,毕竟时间是这个世界最奇妙的存在,什么事,在时间的催化之下,都会有所改变,她的这些妯娌,就是最看轻她的时候不也没恶言相向吗?
在询问过了苏家船队在京城的联络人,确定了可以由天津直接乘船走海路去离海边比较近的苏州——刚刚从苏州织造被调任成江宁织造的曹寅会在那里把船交给四阿哥,然后继续南下直到到达船队大部队所在地,这一系列流程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半个月之内,这还是把各种意外算在了行程之中算出来的。
知道了时间就一切从容了许多。
一个古代人出远门都带什么,这对于苏莹来说已经并不算是一个未知题了,在经过了木兰围场之后,苏莹总结了一下出远门要带的东西——吃穿住行最好都准备一下。
这个时代和几百年后最大的区别是人少,别看对着外面的人吹的我大清有多少多少人——当然并不是说他们说的是错的,但是在几百年后,不说其他地方,单单一个河南人口就已经将近一亿了,而在康熙三十二年,整个大清的人口也就一亿多一点。
这么多人分布在这广阔的土地上,而当时人们习惯于族群聚居的居住方式,一个村落只有一姓族群,这种情况就是普遍的,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土地事实上都是荒郊野外。
在这样一个没有系统的公路,没有路边随处可见的标识,没有随处可见的旅馆的地方,你不把吃穿住行全带齐了,你敢出远门吗?
有人会说,不是有驿站吗?
事实上,遇见一场雨水,遇见一个小意外,你就可能错过驿站,所以,为什么以前山神庙土地庙那么盛行,那么多那么受行路人的青睐,不就是因为这些受众人供奉的接地气的神能为过往的旅人提供遮风挡雨的一方天地吗?
这个就说远了,这一次因为要坐船,为了看看海运的基本情况,苏莹和胤禛甚至放弃了大运河而准备从海上去往目的地,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准备的东西直接减少了不少,从吃穿住行,变成了少量的吃,多数的穿,至于住行,从北京到天津卫用不了多长时间,到了船上,就更是不用担心这两点了。
可以说,这一次出门算得上是最省心的一次了。
除了这些身为之物,就是要带的人了,胤禛身为皇子排场要大一些,直接带了一队五十人的侍卫,以及苏培盛这个到哪里都跟着的挂件,还有几个跑腿的小太监。
苏莹则带了一个精通京城菜和海产品做法的厨子,又带了两个宫女,一个是从内务府分到她手上的小丫头——这个小丫头是一个刚刚过了培训期的新手,四阿哥还专门私下查了一下确认了身份的清白可靠性。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宫女都是包衣旗人,十三岁入宫为宫女,工资很高,在这个时代,只要皇帝不看上你,你就是皇家包吃包住的公务员。
小丫头进宫就是奔着公务员的待遇好来的,小丫头今年也才九岁,属于家里生活困难的那一拨,不过也算她们家幸运,有一个在内务府当差的亲戚,托了托关系,就被提前送到了宫里,也没想着让她干什么大事,就是去养个花养个宠物什么的,恰好四阿哥娶妻,需要人手,就到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