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
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然而,救荒只是治标,水利才是治本。水利作为一目,亦有9卷之多,位居全书第
二。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
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
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
《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
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事试验
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
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
《农书》,但记载都很简略,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的&ldo;棉
谱&rdo;,约有2000多字,比之略晚的《农政全书》却长达6000多字,可谓后来居上。该书
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
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ldo;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rdo;的
丰产十四字诀。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ldo;每闻他方
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rdo;。例如当他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
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
《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
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
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
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系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