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rdo;,他就会唰地立起来与人争辩,&ldo;非常冲动,顾不得言语粗鲁&rdo;。然后,
他便把手一挥,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ldo;似乎在说,真遗憾,跟你说的每个
字都是白浪费,你永远也不会懂的&rdo;。
在某种意义上,希特勒已与维也纳及其下层人民媾和。他已取得了成
绩,得到了别人的承认。至此,维也纳已没多少东西给他了。近几月来,他
的思想已转向德国这个&ldo;祖国&rdo;。
在他床头的镜框中有这样一句口号:
我们自由和光明正大,我们坚定,
我们仰望祖国!万岁!
在哈布斯堡王朝这个迷人的首都,他度过了五年半的光阴。这五年半
中他对维也纳是又爱又恨。关于他生活中的这一章 ,可以命名为&ldo;在维也
纳学习与受苦的岁月&rdo;,这是&ldo;苦难&rdo;的时期,&ldo;是我生活中最悲惨的时刻&rdo;,
也是比任何一所大学更使他定型的时期。他认为,&ldo;是我生活中最艰苦、最
全面的学校&rdo;。
1913年5月24日,希特勒身背一只盛着全部财产的破口袋,最
后一次踏出了曼纳海姆那扇双层大门。汉尼希回忆说,看见他走,大家都很
难过。&ldo;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伴。
他理解每个人,能助人时便助人。&rdo;
阿道夫&iddot;希特勒离开了维也纳,前往慕尼黑去寻找他的前程。&ldo;抵达这
个城市时,我还是个大小伙子,离开她时我已是成人了。我变得冷静严肃。
在那里,我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政治观点,已初步形成。我从未将之抛弃,
只在后来详细地加以充实。&rdo;
希特勒在单身汉公寓里住了三年零三个半月。这里曾是他的家、他的
避难所。他离开这里时的情景,在汉尼希的记忆中是永不可磨灭的。他眼睁
睁地看着希特勒与一个同伴‐‐汉尼希怎么也忆不其他的名字‐‐徒步上
路,心里好生难受。如果这个同伙是他的犹太友人约瑟夫&iddot;纽曼(他长期以
来也有迁居帝国的理想),那末,这将是绝大的讽刺。
第三章 &ldo;欢喜若狂&rdo;
1913.5‐19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