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永根今天来,主要是向林月汇报火锅底料厂采购盐的问题。
以前位于仓西县火锅底料厂需要的原材料,大多数是由曹家农场自产自销的,但现在京城建了火锅底料厂以后,所需原材料只能在市场上买,市场买原材料,成本就有点高,后来在京城租了地主的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解决了大部分原材料问题,现在林月得到广济寺三千亩地,这些地要全部用来种底料厂和味精厂需要的经济作物,到时,绝大多数原材料就能自产自销。
不过,现在焦永根汇报的则是无法自产自销,但用量颇大的盐。火锅底料不能缺了盐,而且用盐量很大。
底料厂买盐都是在盐市口买的,盐市口是京城卖盐规模最大的市场,以前盐都是五文钱一斤,但最近盐价涨到了七文钱一斤,盐价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多?焦永根摇摇头,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听说盐市口建了一处盐业批发场,批发场开业以后,盐市口的盐就全部归批发场批发,没经过批发场的盐一律不许卖。卖盐的人说,盐原本就是盐商控制的,现在归到批发场,多了一层流通环节,盐肯定还会涨价。
林月前世是学过中国盐业发展历史的,知道中国最开始是用卤水做盐,卤水其实就是海水或者井盐水,后来生产粗盐,但粗盐的杂质很多,再后来,从粗盐中提炼出细盐,当然,越往后盐的品质就越来越好,品种也越来越多。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人不可一日无盐,古今中外,国家都是将盐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所以,中国的盐业专卖管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盐,一直是受盐商,地方官,盐务官和朝廷的左右,现在盐价上涨,肯定与盐商,地方官,盐务官或朝廷某种关系有关。
林月看看管家胡智德,你知道盐业批发场是谁建的吗?胡智德想想,听说是尼莽古的产业。
林月瞪大眼睛,尼莽古?太子太保尼莽古?胡智德眨眨眼,肯定的点点头,是的,我的一个远房侄儿在盐业批发场工地负责仓库建设,我是听他说的。
林月若有所思。
胡智德又说,批发场的建设已经完工,听说最近就要营业,盐商担心增加了一个流通环节,以后就会增加成本,所以最近就开始涨价。
林月问在场的几个人,你们知道批发场是谁在当掌柜?
胡智德陶学奎和焦永根都面面相觑,尔后都摇摇头。
胡智德说,我侄儿应该知道,我问问他,或者让他打听一下。
陶学奎却猛然想起一件事,拍拍脑袋,说应该是那个名叫李瑜本的人。李瑜本?什么人?大家都看向陶学奎。
陶学奎说,我到银通钱庄找金掌柜办事,听二掌柜马苏谋说,金掌柜正在与盐业批发场的李瑜本说事,他让我稍等一会儿。没一会儿,我就看见一个人与金掌柜从里面出来,金掌柜见到我,就向我介绍,说这是盐业批发场的李掌柜,我和李瑜本就算有了一面之交。
林月点点头,李瑜本是什么人?大家都摇头。
林月想想,说我们到盐市口的批发场去看看,陶学奎眨眨眼,少奶奶对批发场感兴趣?林月笑笑,嗯了一声。买盐不如卖盐!少奶奶想卖盐?大家不知所以,见林月已经起身,就赶紧跟着林月出了门。
林月坐轿,胡智德和陶学奎一人骑一匹马,三个人就到了盐市口的盐业批发场。
盐市口既是京城的一条街,又是盐的集散地,卖盐的店铺错落有致排列在大街两边,马车牛车人力车和挑担的川流不息,背背篓的提篮子的肩挑背磨熙熙攘攘,卖盐买盐很是热闹,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咸咸的盐味。林月不买盐,从来没到过盐市口,现在见到这个场面有些震惊,这么大的市场,以前自己怎么没有关注?
轿子在批发场停下,林月钻出轿子,陶学奎就迎上来,用手向不远处的一个中年男人一指,对林月小声说,那个人就是李瑜本。
林月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屋檐下,正在与另外两个人说话。林月告诉陶学奎,你不要介绍我们,就说你想看看批发场的情况,让李掌柜带你去看,我们跟着就可以了。
陶学奎点头,径直向李瑜本走去。
陶学奎走到李瑜本面前,向他一揖,问一声李掌柜安好。
李瑜本见到陶学奎愣了一下,他与陶学奎只是一面之交,竟然一时想不起来这人是谁。陶学奎自我介绍,说我们在银通钱庄见过面,我是曹家的账房,贱姓陶。
李瑜本猛然想起那天在银通钱庄见到的人,他知道陶先生是曹家的账房先生,曹家是银通钱庄最大的客户,现在的银通其实是靠着曹家的银子过活,李瑜本是尼莽古的人,银通钱庄的事就是他的事,银通钱庄当陶学奎为财神爷,他见到财神爷岂敢怠慢!
李瑜本赶紧向陶学奎作揖,嘴里说着,得罪得罪,不知道陶先生来了,有失远迎。
陶学奎说,听说盐业批发场马上要营业,我想来参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