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此事之后,孙承宗逐渐倚重袁崇焕,而驳回了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建城池的建议。后来,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就说:&ldo;在晋之谋,原未可厚非。惟弃地设守,终非善策,宜不为新进有为者所喜。&rdo;王在晋的建议,老成持重,考虑到国家的财力、兵力,认为如果在关外设守,万一有变,山海关将不得不开关接纳逃兵,这样的形势就很危险。但是,袁崇焕无疑更具一腔血气之勇。袁崇焕常常说:&ldo;我不惜身命。&rdo;王在晋就会反驳道:&ldo;个人身家性命与国家的封疆,孰轻孰重?&rdo;看来,袁崇焕与王世晋的分歧,根本是在于两人的价值观不同。不过,从当时明廷与后金的军事力量对比来说,明方弃辽河以西大片土地不守而专守山海关,无疑是示弱于人,并且放弃了在辽西角逐的机会,只会越走越被动。袁崇焕所主张的守宁远之策,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他本人付诸实施,确是收有七八年间京师不受威胁之效。这也证明了袁崇焕的建议有切实可行的地方。
当然,袁崇焕的个人性格对他和旁人之间的分歧来说,是有弊无利。作为监军的袁崇焕,在执法上非常严厉。有一次,袁崇焕核实军队人数,发现有虚报的情况,立即处死了一个校官。这事引起孙承宗大怒,孙承宗说:&ldo;监军难道有权力擅杀吗?&rdo;袁崇焕向孙承宗顿首谢罪,才算了结此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崇焕的性格中自负的一面。随着袁崇焕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越来越大,这种自负的性格会可能膨胀成为自大和专擅。后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似乎也是某种必然。
------------
孤城抗强敌(1)
------------
袁崇焕的关外军事生涯如此顺利,与孙承宗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高阳)人。他年轻时,与袁崇焕一样喜欢与老兵老将探讨边关形势,也熟知边事。他是明代后期最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大臣之一,曾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两次以大学士身份督师关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萧一山先生说他才略不亚于熊廷弼,但器量却超过了后者。天启二年到五年(1622‐1625),孙承宗第一次以大学士身份督师,使关外防务得到大规模的拓展。在他的布置下,明朝修复城堡数十座,练兵十一万,裁汰冗军一万七千人,造甲胄,修器械,开屯田,使明廷的统治在辽东地区得到部分恢复。同一时段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一意建都沈阳,面对由孙承宗组织起来的无懈可击的防务,不敢轻举妄动。因此,近四年间双方没有发生战事。然而,天启五年孙承宗被高第取代,引发了尽撤关外诸城之举,这使得袁崇焕不得不孤城抗敌,而退敌之功也成就了袁崇焕在天启末年节制关内、关外军事的威权。
一、宁远布防。这一阶段的袁崇焕,专注于宁远城的防守部署。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决定派兵守宁远,命袁崇焕、满桂同往镇守。袁崇焕到宁远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筑城。此前,孙承宗曾经派祖大寿去筑城。祖大寿凭个人的直觉,认为朝廷不会长期驻守宁远,所以城建了十分之一就停下了。袁崇焕到宁远之后,定下城墙的规制:高三丈二尺,宽三丈,上二丈四尺,城墙上的防护矮墙高六尺。他命令祖大寿、高见、贺谦分督修城的任务。
天启四年,宁远城修建完毕,&ldo;遂为关外重镇&rdo;。袁崇焕与满桂的合作,最初还算是比较相得。满桂是一员良将,而袁崇焕勤于职事,誓与此城共存亡,又&ldo;善抚将士&rdo;,二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将士们也乐意效命。因此,大环境的相对宁静,以及宁远城防务的严密,使天启年间的宁远城不但成为关外的重镇,而且是关外一个重要的贸易集散地、移民定居点。据《明史》记载,这时的宁远城&ldo;商旅辐辏(còu),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rdo;。
袁崇焕对于宁远的防务,可谓是尽心尽力。他的父亲死了,他夺情视事,不离职守。夺情,就是奉旨不回乡为父守制。这在明代历史中出现过多次,但屡次都遭到言官的弹劾。例如成化年间大学士李贤、万历初年大学士张居正,都曾因夺情遭到当时舆论的抨击。袁崇焕夺情视事,由于他是负责前线防务,所以可能在当时舆论看来还不算是贪恋权位,也就没有受到什么抨击。但是,从夺情一事看来,袁崇焕的性格与张居正类似,就是在处理国事与家事、行事与品行的关系时,不重虚誉,而注重实际。
宁远筑城之后,袁崇焕在孙承宗的支持下,陆续将明朝的防线往东北推了二百余里。到天启五年初,宁远城已经成为东北防线的内地了,在它之外,是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堡。作为按察佥事备兵宁前道的袁崇焕,有理由相信宁远城及其周边城堡构成的严密防御体系足以抵挡后金军队的进攻。
二、孤城抗敌。孙承宗在东北边防上功绩卓著,所以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很高。魏忠贤千方百计想要拉拢他,派应坤等人向孙承宗示意。孙承宗没有理睬,魏忠贤便非常痛恨他。天启五年,孙承宗西巡蓟州、昌平等地,上疏请以贺圣寿入朝觐见,也想借此机会弹劾魏忠贤。魏忠贤的亲信魏广微赶忙向魏忠贤报告说:&ldo;孙承宗拥兵数万来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做他的内应,您将会变成齑(ji)粉。&rdo;魏忠贤吓得跑到熹宗那里绕床而哭,求熹宗制止孙承宗来京。孙承宗到通州时,接到熹宗圣旨,立即返回。魏忠贤派人侦查,却发现孙承宗仅带着鹿善继一人而已。魏忠贤这才安下心来,但是却再也不敢让孙承宗继续执掌军权了。他指使崔呈秀等人不断地诋毁孙承宗,终于迫使孙承宗在当年十月离职。接替孙承宗出任经略的是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