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刘基毕竟是开国元勋,朱元璋没有一下子做绝。仅仅三个月之后,刘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微妙的是,此时的朱元璋对刘基再不是言听计从了。例如,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换杨宪、汪广洋或胡惟庸为相,咨询刘基的意见。刘基根据实情,一一指出了各人的缺点,认为三人都不宜为相。然而,朱元璋后来却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起用为相。刘基所说的一番话,传到三人耳朵里,明摆着是得罪人。其中,胡惟庸是淮右集团中人;汪广洋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其早年曾流寓太平,亦于此地遇到渡江而来的朱元璋,开始发迹。可见,刘基在明朝建国之后的生活,确实过得非常压抑。这才是刘基悲老叹穷的真正原因。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罗宝册有论刘基的一段话,非常精彩,可谓洞见当日刘基心态:
伯温悲叹之作,决不是无病呻吟,无因而来的;如果根据情理,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易了悟他的难言之隐。想当年他同太祖一块起义,老谋深计,运筹帷幄,大的方略,紧急关头,十九是他一人擘(bò)划、决定和打开。那时如果分道扬镳(biāo),收纳一班豪杰,自己干去,当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谁的天下?可恨费尽了心血,为人作嫁,好容易革命成功了,大明帝国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诚意伯的虚头衔,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赏赐罢了。比之明祖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杀予夺,集于一身,何尝不是天壤之别。加之,明祖猜忌嗜杀,屡兴大狱,少者牵连几千人,多者累万。眼看着身边的故旧朋友,杀的杀,族的族,流的流,说不定一日就会杀到自己的头上来!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时明主高兴了,钟山宸游,禁宫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泪,强陪笑脸,侍宴吟诗,前去凑趣,凑合热闹。此老此际难言之痛,想来很少人能知道吧!
------------
落寞中的英雄(2)
------------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刘基确实是&ldo;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rdo;。归乡隐居,弈棋饮酒,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不久,刘基由于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胡惟庸的诬陷。胡惟庸对朱元璋说:&ldo;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rdo;这一番诬陷可真是击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家中。据说,死前遗命锉(cuò)骨扬灰,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他是被葬于其乡夏山上。
在明初开国诸臣中,刘基文比不过李善长,武抵不上徐达,这是从政治上讲。即使拿文采来说,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孙唱和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难胜过宋濂的典雅醇厚。刘基只是朱元璋集团中那些杰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团中那些名字:孙炎,陶安,汪广洋,杨宪,徐达,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个都不是平庸之辈,都跟刘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说,朱元璋的敌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对朱元璋拥有如此壮大的人才库嫉妒得要死。只不过,这些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各种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问题,才使得刘基突出起来。拿汪广洋来说,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他是排在刘基之前的,直到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在给他的敕文中还关心备至,只不过不久汪广洋就因事贬死,一切声誉随之消失。而刘基在其身后,他的乡人为了现实的利益,一直在营造刘基的各种神话,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使得刘基的身后之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实际情形。元明史专家杨讷先生对此曾做出了详细可信的论述。
后人有谒刘基墓诗,云&ldo;卧龙名大终黄土&rdo;。再英武的谋略之士,终究逃不脱黄土一抔的命运,空留下旷世奇功、诗文美名和数不尽的神话传说,供后人品味。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杨讷:《刘基事迹考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周群:《刘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
方孝孺
------------
方孝孺是明代洪武建文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当中,他的思想和论著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的结局却是最悲惨的,因此方孝孺成为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在六百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为惩罚方孝孺对建文帝的忠心,他不但将方孝孺残忍地杀害,还株连其十族。在中国传统的亲属关系中,最多也就是九族。但是,朱棣史无前例地将方孝孺的门生故旧也算作一族,全部杀掉,造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因此事而被杀者数百人,受牵连被发配的更有数千人之众。
如何看待方孝孺的死,数百年来,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方孝孺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思想的代表,也有人认为他是杀身殉道的了不起的人物。方孝孺的血肉之躯早已灰飞烟灭,朱棣抢夺来的皇位也早已被不肖子孙所葬送,但方孝孺的成仁取义与朱棣的残暴杀戮却同样留在了那段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