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崖山 穿越 > 第134章 百年和平(第1页)

第134章 百年和平(第1页)

“说着最卑微的话,解着君王的难题,身负最惨的骂名,做着为民的实事。苟全性命于乱世,事亲济民、提携贤良。这便是朕对长乐老的评价。”赵昺说道。

(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

忠者,有忠于君王者,如高唱着“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

太史公把“伯夷叔齐列传”放在《史记》人物列传之首,可见他对伯夷、叔齐两人崇高道德的肯定。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谁不会说上两句?倘若人人都如伯夷、叔齐那样,那这个世界上岂不是早就没有人了。

亦有忠于百姓者,如赵广汉、冯道、包拯等人。

而在这些人中,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心系百姓、竭尽所能保全一方百姓的冯道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或者这也就是圣人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吧。”

冯道倘若不忠于国家,又为何不遗余力地尽其所能保全百姓?倘若不忠于君王,又为何十位帝王都对其委以重任?

一人瞎子尚可理解,难道十位皇帝都是瞎子?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教诲。”

“兴王啊,没有百姓何来君王?身居高位者要忠于百姓,以百姓为重,这样的人便是良臣、忠臣。反之祸害百姓者,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臣受教了,臣谨记陛下之言。”赵与珞回道。

“黄鹤你也一样。将来特种部队训练完成,到了北地,除了骚扰蒙元之外,亦要想办法争取民心,民心在我,舍我其谁!”赵昺看着黄鹤,满是期望地说道。

“臣遵旨。”黄鹤也连忙站起来说道。

“还有你,武垒,一直跟着朕的身边,着实辛苦了。以后但凡遇见欺压百姓的,查明真相决不姑息,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赵昺掷地有声。

“陛下放心,若卑职遇见不法之事,卑职绝不会袖手旁观。”

“嗯,做好本职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人人恪尽职守,那天下还有何事能难倒我等?”

“谨遵陛下教诲。”三人一同说道。

“河套地区,幽云十六州。”赵昺自言自语地说道。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深夜,一片漆黑的东京汴梁城,一队人马不动声响地从城东通津门悄然而出。

汴河之上,一行人坐上早已等候多时的船只,消失在漫漫黑夜之中。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宋太上皇宋徽宗赵佶。

这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唯独不通君王之道的皇帝,在听闻金兵南下兵临黄河之际,带上一堆美人儿,抛弃了江山社稷,抛弃了都城汴梁城,抛弃了黎民百姓,坐着船远遁江南。

在这场旷世浩劫中,多少人死于战乱,多少妇人惨遭蹂躏,又有多少家破人亡。

而引起这场滔天浩劫的起因就是北宋挥之不去的“联金灭辽”。

时间倒退到北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四十万大军南下深入,兵临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澶州(现在的河南濮阳。)

辽军一旦攻破澶州,渡过黄河,则直逼汴梁,大宋立国四十余年来,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令人可笑的是,这个时候,满朝文武不是商量对策,如何抵御外敌,而是纷纷要求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

一时间迁都之声响彻寰宇。

看会会表演,看会更不要脸,看谁更特酿的“浩然正气”。

啊,呸!这个时候也没人提什么“在德不在险”了,打脸不?

幸运的是,在这危急存亡之际,一代名相寇准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持要求真宗御驾亲征,挥师北上,抵御强敌。

寇准的谥号“忠愍”,“忠”不用说,“愍”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这个谥号也是对这名一代名相最好的褒奖了。

当然了这个谥号还有一层意思,多指被迫害之死的名臣。

南宋岳飞的三个谥号里就有一个“忠愍”。

“武穆”这个谥号,只能排在武将的第三等。

而岳飞的第三个谥号“忠武”则属于武将里的最高级别的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