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14世纪的中国朝代 > 第185章(第1页)

第185章(第1页)

可以说,客观上满清帮了李自成一把。设若洪承畴继续留在原处,领导征剿工作,李自成的东山再起,应该很难。

现在,洪承畴来到东北边防。他是否还能够像在三秦大地时一样威风八面,再建奇功?坦率地说,这不取决于他,取决于对手。

必须认清对手,正确评估敌我双方态势。彼强我弱?我强彼弱?抑或处于均衡?实际情形是,清强明弱。

洪承畴的认识是清醒的。他给崇祯的建议是以守为主,所谓&ldo;可守而后可战&rdo;。把双方解读为均势,谁都吃不了谁。严格说,这已超出事实,以明朝之弱,守并不易。同时,已被围困四月的锦州守将祖大寿,也派人传递消息,城中粮食仍然足可支撑半年,强烈主张与敌相拒,&ldo;毋轻战&rdo;。可见前线将帅对局势的各自研判,颇相一致。

然而,崇祯以及一帮不知兵、不调查研究、好发豪言壮语的文臣,不能接受对&ldo;区区&rdo;&ldo;酋奴&rdo;采取守势。崇祯提出&ldo;灭寇雪耻&rdo;的口号,兵部尚书陈新甲也错误估计形势,以为战可胜之。

洪承畴不能直接拒绝(&ldo;新甲议战,安敢迁延?&rdo;),用后勤供应跟不上为由回复,再次要求:&ldo;鞭长莫及,不如稍待。&rdo;崇祯倒是被说动了,陈新甲却坚持前议。他致函洪承畴,指责说:&ldo;用师年余,费饷数十万,而锦【锦州】围未解,内地又困,何以谢圣明,而副中朝文武之望乎?&rdo;

洪承畴无奈,只得催动一十三万人马,在与三百年后&ldo;辽沈战役&rdo;几乎相同的地点,与清军决战。

两军一旦相遇,首先害怕的人,却是陈新甲派来的兵部观察员张若麒。此人在怂恿陈新甲决意一战上,起过关键作用。真刀真枪之时,他现出好龙之叶公的原形‐‐‐虽然漂亮话继续挂在嘴上,内心的恐惧却遮掩不住。他说:&ldo;我军屡胜,进军不难。但粮食补给好像跟不上,而且还要多线作战。既然如此,暂时退兵,以待再战,我看也是可以的。&rdo;

从前面祖大寿的例子可以推知,与清军决战不可能取胜应系前线将领的普遍看法。本来就认为不可战、不当战,被硬逼前来一战,结果却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ldo;上面来的人&rdo;忽然说泄气话,改口不战亦可。军心立刻涣散。大同总兵王朴,首先率部遁去,瞬间引起连锁反应,&ldo;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弓甲遍野&rdo;{196}。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53)

诸将并无主帅命令,自行退却,且丢下主帅不管。此之谓兵败如山倒。

十三万大军全部跑光,只剩下洪承畴及其所率一万人困守松山。即便如此,也坚持了将近七个月。崇祯十五年三月,城破,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旋亦投降。

一场本不必要的决战,以明军主帅被俘、宁远以北尽失的结局告终。这场战役之于明、清两国,跟拿破仑败于滑铁卢、纳粹德国败于斯大林格勒这些事件在各自历史中的意义相仿。在那一刻,明清两国的命运已被彻底决定。但有一点不同,此前,明朝并非唯有决战这一条路,它有别的选择,然而却主动找上门去,邀请溃亡更早地到来。

洪承畴被俘事,明廷久不知,以为战死。这从一个侧面,显示整个战役中朝廷与其军队彼此暌隔,洪承畴完全孤悬在外。仗能打成这个样子,居然还轻言开战,闻所未闻。

被俘后的情形,明人无从记述,现在只能从清人嘴里了解一些。《清史稿》说:&ldo;上【清太宗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rdo;而洪承畴的表现是,&ldo;谩骂&rdo;,不从。

谩骂,是一定的,否则洪承畴无法向内心自幼接受的儒家伦理交代。但玩味一下,也许,谩骂或者别的举动在这里更多是一种&ldo;仪式&rdo;;或者说,一种&ldo;程式化动作&rdo;。

范文程不急于求成,甚至也不提劝降之事,只是与洪承畴漫谈,聊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共同感兴趣的&ldo;今古事&rdo;。闲谈中,范睁大眼睛,不放过任何细节。一天,他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房梁上偶然有灰尘落下,落在洪承畴衣上,后者马上用手轻轻拂去。范文程在将细节报告给皇太极时,评论道:&ldo;洪承畴一定会投降的。一个人连身上的衣服都很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呢?&rdo;于是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

解所御貂裘衣之,曰:&ldo;先生得无寒乎?&rdo;承畴瞠视久,叹曰:&ldo;真命世之主也!&rdo;乃叩头请降。{197}

对洪承畴投降的解读,多种多样。

&ldo;汉奸&rdo;、&ldo;民族败类&rdo;是一种,常见而普通,也最好理解和接受。有一出京戏叫《洪母骂畴》,即循此等观念编写。

另一种,不凭观念,纯粹从事实出发来加以解读。这些事实是:崇祯三年以来,直到被俘为止,洪承畴始终是岌岌可危的明廷的干城,在士大夫阶层普遍丧失信心、普遍虚与委蛇、普遍玩忽职守的现实中,勇挑重任,恪尽职守,实心办事,乃极少数几个曾切实为君分忧的人物之一;担任蓟辽总督后,他的见识和战略主张,合乎实际,真正有利于明朝;明知不可战,而被迫一战,虽违乎自己的理性判断,仍毅然往之,大军溃退之际,他是唯一坚守阵地者,直至粮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