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14世纪的中国朝代 > 第177章(第1页)

第177章(第1页)

很黑暗吗?且慢,仅仅索贿受贿还不算什么,更有甚者,不是什么人都能让当权者接受你的贿赂,这钱送得出、送不出,还得有门路。当时有个叫吴昌时的礼部郎官,专门充当行受贿赂者的中间人,出了名,所有被查出问题的官员,都走他的门路,&ldo;必托昌时以数千金往方免&rdo;。而姓吴的,自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ldo;亦扬扬居功&rdo;。这是李清亲眼所见。

是不是只有东窗事发、大祸临头的人,才行此龌龊之事?非也。权钱交易,渗透到官场的每个细胞。每年政绩考核之时,便是权钱交易的旺季,因为考核的结果与晋职或改迁直接相关,想高升的,或想换个肥差的,此时就全靠金钱开路。李清说:&ldo;予同乡数人,转易如流,问其故,皆以贿之增减为升降耳&rdo;。谁说金钱万能是资本主义特产?封建主义下,金钱也万能嘛。

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同样靠钱摆平。崇祯即位以后,对赋税抓得很紧,给各地方定下额度,但这额度又很有些想当然,不容易完成。不完成,休说升官不可能,还得停发工资和降级,据说有&ldo;住俸数十次,降至八十余级者&rdo;。如此,计将安出?还得靠孔方兄出面。&ldo;时户部【财政部】堂司皆穷于磨对,惟书手为政,若得贿,便挪前推后,指未完作已完,不则【不然】已完亦未完也。故一时谣言有&lso;未去朝天子,先来谒书手&rso;之诮。&rdo;书手,也即文书,负责编抄的刀笔小吏。地位虽卑微,但在这件事上意外地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的所为,说白了就是做假账,现代社会的分子也很用得着这种人。

上述种种,尚为可想象之。李清另外所记的某些情况,完全匪夷所思,若非白纸黑字、有名有姓地记录下来,谁都无从设想那样的情节。

崇祯十一年三月,清兵深入关内,围困北京,明廷几乎覆亡,只因这一次清人似乎尚未做好取而代之的准备,仅饱掠而去。前后数月内,明军从无还手之力,而当清兵退却之时,却有人以为其机可趁,借此发一笔国难财。有个太监叫孙茂霖,朱由检给他的命令是不要放跑敌人(&ldo;严旨令无纵出口&rdo;)‐‐‐这也很扯淡,人家根本不是失败逃跑,是主动退却,何谈一个&ldo;纵&rdo;字?‐‐‐但更绝的是孙茂霖的做法,他领着人马,在长城关口布置好,等北退的清兵到来,先向他们要钱,&ldo;孙及部下皆得重贿,凡一人出,率予五两,乃不发炮而俾之逸&rdo;。拿买路钱,就放行,否则,开炮。当时清兵在中原劫掠数月,满载而归,而且本来不准备打了,已&ldo;无必死心&rdo;,每人掏五两银子,小意思。于是,孙茂霖居然得逞。这件事被揭露以后,朱由检极为震怒。不要说朱由检震怒,就是时隔四百年的我们,听到这等事,也彻底目瞪口呆。人一旦疯狂到只想捞一把,看来就必定是天良丧尽。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43)

还有一个故事,令人哭笑不得。翰林院庶吉士郑鄤被参下狱之后,李清跟郑的同乡、御史王章谈起此事,王言语间极为鄙夷,李清于是问:&ldo;孙尚书(礼部尚书孙慎行)可谓你们家乡的正人君子吧,何以他老先生会那么欣赏郑鄤呢?&rdo;王章叹气道:&ldo;孙大人爱读书,但他身边的人,全都拿了郑鄤的贿赂,每次孙大人正看什么书,准有人飞速报知,过了几日,郑前来拜谒,孙大人一谈起所读之书,郑无不口诵如流,让孙大人佩服得五体投地。&rdo;历来行贿,要么为了升官,要么为了枉法,要么为了发财。为了解别人读什么书而行贿,真是头一遭听说。这个故事也许不值得扼腕,却足够让人大开眼界‐‐‐连孙慎行喜欢读书这么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引得&ldo;左右数人莫不饱鄤贿&rdo;,崇祯时代的政坛还能有一处干净地方吗?

明末政治的涣散,并不止乎一端。办事不力、不堪用命、敷衍塞责、虚与委蛇,是普遍状况。即便没有到那样的地步,以当时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明朝离亡国亦已不远。

崇祯图谋振兴的抱负,很快受到这种现实的沉重打击。他好几次怒不可遏地当面斥责大臣:

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榷,犹然事事如故,召对俱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

朕自即位以来,孜孜以求,以为卿等当有嘉谋奇策,召对商榷时,朕有未及周知者,悉以入告。乃俱推诿不知,朕又何从知之?{177}

这些批评,一针见血。一则,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四朝,所有皇帝基本都不理朝政,凡事潦草,廷臣难见帝君一面,即有奏对,也多为虚套,一百多年不曾认真研究问题、处理问题,大小臣工早已养成大而化之、马虎含糊的习惯。二则,科举取士本身,就是从虚文浮礼中选拔人,满嘴子曰诗云,实际的经世治国才干原非所学所长,当着承平之世,这种弊端不大显得出来,一到多事之秋、国家急需用人之际,士大夫拙于实干的本质,立即彰然。

关于科举误国,我们可能以为那个时候的人认识不到,非等19世纪洋枪洋炮把西方文明打到中国来,才认识到。其实不然,明朝人不单有此认识,而且认识之精准根本不逊于鸦片战争之后。崇祯九年,有个名叫陈启新的武举,上书论&ldo;三大病根&rdo;,列为头条的即为&ldo;以科目取人&rdo;。他是这么论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