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14世纪的中国朝代 > 第167章(第1页)

第167章(第1页)

比之杨涟措辞,更无顾忌,痛哉快哉。尤其&ldo;忠贤自营坟墓,其规制弘敞,拟于陵寝……可胜诛哉&rdo;这几句,极其严厉。

魏忠贤顿时恶向胆边生,&ldo;遂矫旨【假传圣旨】午门前行杖一百棍&rdo;,密令行刑者照死里打,&ldo;杖后,于御道前倒拖横曳者三匝,甫出而气绝矣&rdo;{120}。

好像万燝并非东林党,但后来史家还是把他算做死于党祸之第一人:&ldo;此奸逆纵杀立威第一人也。&rdo;{121}意思是,魏忠贤是从这里大开杀戒,向东林党发起总攻的。

从这天起,血腥的帷幕缓缓拉开。阉党已然决意全面清算所有敢于向其权威挑战者。但谁也不会想到,下一个目标,竟直指内阁首辅叶向高。在阉党看来,叶向高是东林党人的总后台,虽然叶为人老成持重,甚至私下并不赞同杨涟激化事态的做法,但阉党仍然认为&ldo;必去叶向高而后可&rdo;{122},不扳倒叶向高,而欲给予东林党以毁灭性打击,是不可能的。他们像苍蝇趴在鸡蛋上那样,仔细寻找着任何微小的缝隙。

终于,他们找到了。

当时负责纠察京城政纪的御史,名叫林汝翥,据说是叶向高的外甥。不久前,有两个太监虐害市民,治安当局不敢处置,事情传到&ldo;纪检书记&rdo;林汝翥耳中,他大怒:岂有此理!遂绑了来,各处鞭刑五十下。受罢刑,两个太监找主子王体乾哭诉了,王听说林御史乃叶向高外甥,如获至宝,遂与客、魏一起,奏于朱由校,把事情说成林汝翥滥作威福,污辱内臣。朱由校这个傻帽儿,立即相信,命如万燝例,也杖一百,削职为民。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30)

得了旨意,宦官们即扑向林宅。可是那林汝翥事先闻知此事,脚底抹油,不知去向。林汝翥一溜,众宦官正中下怀,当即奔叶向高府邸而来,以林汝翥乃叶氏外甥为由,&ldo;群珰数十围叶寓,直入内宣,喧哗搜捉&rdo;,直到叶向高紧急上奏,朱由校亲自下令,众宦官这才停止冲击首相私邸,撤围回宫。{123}

林汝翥出于畏惧逃脱,行为怯懦,有失宪臣风范,他自知可耻,不久就现身投案,被打一百棍,几乎死掉。

但这件事情根本是冲叶向高来的。&ldo;中官围阁臣第,二百年来所无。&rdo;{124}这是巨大的羞辱,发生这种事态,出于荣誉感和抗议,为全体士大夫的尊严计,叶向高必须主动请辞。于是,递上一份又一份辞呈,朱由校照例不允、挽留。但他如果确有诚意,应该处分冲击叶府的宦官,但他却并无表示。叶向高见状,坚持辞职。虚情假意几个回合,朱由校也就批准了叶的请求。

这又是阉党一大胜利。通往的大门从此豁然敞开,杨涟、左光斗们即将大难临头。

东林党倒也不曾坐以待毙,但他们能够应战的方式,有限而且无力。一是在一些职位人选上,与阉党争夺;二是上书皇帝,指摘和抨击阉党。八月,都察院左都御史孙玮病故,赵南星以吏部尚书主持廷推,拟由杨涟升任此职,但被朱由校断然拒绝。于是,改推高攀龙,得到批准。

结果似乎不错,处境似乎不是那么不利,东林党人紧张的心情,稍得松缓。这或许使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尤其是朱由校的态度。他们继续抨击阉党,试图在舆论上进一步影响皇帝。其实这根本没用。以朱由校那样是非完全混乱以至颠倒的人,就算递上一万本揭批奏章,亦无损阉党一根汗毛。至于个别职位的争夺,当皇帝本人已为阉党所左右的情形之下,也是毫无意义的;何况,允许高攀龙主掌都察院,难保不是阉党一计,故意给你一点甜头,让你错判形势,助你骄纵之气。

实际上,东林党不断参劾阉党人物的做法,确实已经让朱由校感到心烦。对于国事,他毫无兴致,只希望别来打搅他干木匠活、嬉玩。魏忠贤、客氏、王体乾等了解这一点。东林党人不断添扰之际,他们就在一旁挑拨,加重朱由校的不悦。他们说,这些人打着忧国旗号,目的却是拉帮结派。这个分析,很能打动朱由校。他觉得这些人喋喋不休的样子,确实像是宗派主义、山头主义。

十月八日,他第一次表态:

近日蹊径歧分,意见各别,爱憎毁誉,附和排挤。大臣顾昔【惜】身名,动思引去,小臣瞻风望气,依违自合。职业不修,政事隳废。当由纪纲不肃、结党徇私,以至于此。特戒谕尔等,涤虑深思,更【改易,丢弃】私易辙。{125}

虽然不曾点名,矛头是指向东林党的,&ldo;大臣顾昔身名,动思引去&rdo;这句一望而知是针对叶向高。整个旨意,明显可见阉党观点的影响,&ldo;结党徇私&rdo;四个字正是阉党急欲给予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的定性,现在终于被写入上谕。这是重大信号。

过了几日,因为山西巡抚人选之争,再出一道圣旨,指名道姓谴责魏大中&ldo;欺朕冲幼,把持会推,以朝廷封疆为师生报德&rdo;。又有&ldo;你部院大臣,奉旨看议,何必含糊偏比【偏,偏向;比,勾结】,委曲【这里作不正直讲】调停&rdo;{126}之语。部院分别指吏部和都察院,它们的领导人,一个是赵南星,一个是高攀龙。这道圣旨再次提到&ldo;朋谋结党&rdo;。

受到皇帝明确指责,赵南星、高攀龙按照惯例,先后请求罢免己职,均得批准。其中,赵南星免职的旨意,径由内出,根本不经过内阁票拟,也就是不给内阁‐‐‐叶向高去后,韩爌继任首辅,他也被视为东林党‐‐‐说话的机会。高攀龙之罢,虽然交由内阁票拟,但当内阁认为以一件并不很严重的事,驱逐两位重臣(吏部尚书、左都御史属于&ldo;九卿&rdo;),处置失当时,朱由校‐‐‐或者完全将他控制起来的魏忠贤等‐‐‐便甩开内阁,直接传旨准许高攀龙辞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