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上下五千年 历史 > 第40章(第1页)

第40章(第1页)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其基本思想范畴是&ldo;道&rdo;,故称道家。&ldo;道家&rdo;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只看作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進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ldo;道,可道,非常道。&rdo;老子的&ldo;道&rdo;不是&ldo;常道&rdo;,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ldo;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rdo;(《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说明真道的可贵:&ldo;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rdo;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ldo;道&rdo;,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ldo;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do;(《老子》四十一章)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ldo;道&rdo;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ldo;道&rdo;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以下我们分别就上述问题,结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阐释。

道的含义

《老子》第一篇开篇明义:&ldo;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do;老子所说的这个非同一般的&ldo;道&rdo;究竟是什么?老子描绘说:&ldo;……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rdo;。正是这个神奇的&ldo;道&rdo;,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诉我们:&ldo;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rdo;。被称为天地之母的&ldo;道&rdo;,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发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无是&ldo;道&rdo;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说:&ldo;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rdo;。

这个称为宇宙本源的&ldo;道&rdo;生发的结果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ldo;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rdo;整个宇宙的演变正是在道的作用下开始的。&ldo;道&rdo;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ldo;孔德之容,惟道是从&rdo;,即顺乎自然和无为。那么,既然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其中是否也包括这个宇宙中那些高于人类的生命的产生和发展?那么他不就是造就这层宇宙生命,包括人类的这层法吗?不就是规范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最高法则吗?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讲道:&ldo;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rdo;

如果人类按照这个&ldo;道&rdo;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种修道吗?不就是在返本归真吗?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

返本归真之法

老子认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对名、利的追逐,从而扰乱了人们的心性,失去了本真。仁义、孝慈、忠臣的出现正说明社会道德的败坏。正因为社会中存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现象,所以人们才向往仁义、孝慈和忠臣。如果人人都相亲相爱,政治清明廉洁,这些就象普通衣食住行一样,没有人会加以倡导。为了让人们可以归真,老子传出了&ldo;道&rdo;。

真道是&ldo;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rdo;(&ldo;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rdo;《老子》第二十八章)。&ldo;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rdo;《老子》第五十一章)

真道具有的威力是深不可测的。&ldo;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do;《老子》第十章)

那么对于那些向&ldo;道&rdo;之人,如何能让其返本归真呢?老子给出的回答是:&ld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do;《老子》第二十五章)

要向善。老子认为&ldo;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rdo;《老子》第八章)&ldo;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do;《老子》第七十九章)

要杜绝各种妄念、欲望和执著心,做到无为和清净。老子认为&ldo;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rdo;《老子》第十二章)

修道的人要&ldo;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rdo;《老子》第十九章)

老子认为有道者不会&ldo;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rdo;《老子》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ldo;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rdo;《老子》第三十三章)

而&ldo;清静,才是天下的正道&rdo;。(《老子》第四十五章)作为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就要摒弃人世间的一切杂念和欲望。

要重德。老子指出什么是真正的有道德,他认为&ldo;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rdo;(《老子》第三十八章)

修道还要坚信,老子说&ldo;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rdo;(《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认为古代真正的修道之人是&ldo;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rdo;(《老子》第十五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