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西北风是往东南刮吗 > 第8章(第1页)

第8章(第1页)

方言就是这样&ot;趋炎附势&ot;又&ot;朝秦暮楚&ot;。过去是北方的,现在变成南方的了;过去是人家的,现在变成咱们的了。因此,我们还得和它算一算老账,揭一揭它的老底,看看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副样子的。

朝秦暮楚

不过文化的认同却是超时空的。而且,越是远在他乡,就越是怀念故土。客家人从北国中原来到南方蛮荒之地,虽然也得&ot;入乡随俗&ot;,但决不肯轻易苟同。相反,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顽固地保持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

一、英雄与美人

南方六大方言中,资格最老的是吴语。

吴语据说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领导的。太伯和仲雍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古公亶父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大约当爹的总有些偏心,要心疼小儿子一些,又尤其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一看没戏,就带着族人跑得无影无踪,史书上的说法是&ot;让贤&ot;。但如果是让贤,自己躲起来就是,干嘛把手下的精兵强将统统带走?又何必连周族的衣服都不穿了,&ot;断发文身&ot;,作&ot;野蛮人&ot;状,公然摆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态?分明是和老爹、老弟都翻了脸,没准还是被打跑的。反正&ot;打不赢就往南方跑&ot;,也是炎黄时代就创立了的光荣传统,没什么稀罕,也没什么不妥。

不过太伯和仲雍这一跑,就跑得远了,从陕西的歧山一直跑到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这才站住了脚跟,号称&ot;句吴&ot;。江南这地方,现在是富得流油,当年却是蛮荒之地,叫&ot;荆蛮&ot;。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绍兴、诸暨一带,是夏禹的苗裔,据说是夏王少康派来给大禹守陵的,叫&ot;於越&ot;。他们的习俗,也是&ot;断发文身&ot;,或者&ot;披发文身&ot;,大约还保持着夏代的原始风貌,祖上则是中原的羌族。太伯和仲雍他们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ot;断发文身&ot;,这可真是&ot;五百午前是一家&ot;了。

可惜现在是亲兄弟的,尚且难免祸起萧墙,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又哪里靠得住?所以后到的&ot;句吴&ot;,和先来的&ot;於越&ot;,也免不了刀兵相见,鹬蚌相争。吴越之间的战争,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后打出个&ot;卧薪尝胆&ot;的故事来。不过吴越两族的文化,毕竟相通之处甚多,正所谓&ot;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ot;,何况还有需要合作的时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ot;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ot;(同舟共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总之吴越两国的交往是很多的,不管是战,还是和,总归要沟通,也要融合,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于是吴越两国的&ot;国语&ot;,就成为今天吴语的原型。直到现在,除宁镇一带&ot;失守沦陷&ot;外,吴方言区,大体上也就是当年吴越两国的地盘。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话。苏州话也被称作&ot;吴侬软语&ot;。侬,是典型的吴语。吴人自称我侬,称别人为他侬、渠侬、个侬,现在则称&ot;你&ot;为侬。反正不管什么人,都是侬,所以叫&ot;吴侬&ot;。不过侬则侬矣,软却不一定。宁波话就不软。因此有&ot;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讲话&ot;的说法。事实上吴人和越人原先都尚武好斗。吴王金钩越王剑,吴人更是兵器制造专家。春秋时,最好的兵器都是吴国的兵工厂里打造出来的。什么吴戈、吴钩、吴干,都是。《楚辞》上说:&ot;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ot;(《国殇》)应该说是当时战场上的真实写照。难怪伍子胥要报仇雪恨杀楚王,不找别人,非到吴国搬兵不可。&ot;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术,国人多伤疤。&ot;风气风尚如此,吴语怎么会软?

吴国出兵器,也出丝绸;出英雄,也出美女。吴国的丝绸叫吴绫,吴国的美女叫吴娃,也叫吴姬、吴娘。越国也出美女,叫越艳。&ot;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ot;(李白),弄得吴人和越人都有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吴国也被越国派出的色情间谍所颠覆。再说越人还擅长诅咒,其禁咒术就叫&ot;越方&ot;,越巫、越祝也让人谈虎色变,吴国岂能不亡?

然而后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再说南方从来就打不过北方。吴也好,越也好,楚也好,最后都被北方来的强秦统一了去,南方之强变成了北方的刀下之羊。

此后兵战就开始改成商战了。吴盐胜雪,吴羊奇白,富庶的南方有足够的能力在经济上征服北方。打造兵器的手艺自然也只好用来做剪刀,叫&ot;吴刀&ot;。&ot;吴刀剪彩fèng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ot;,&ot;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ot;,以柔克刚的结果是吴语开始变得甜糯绵软,终于变成所谓&ot;吴侬软语&ot;。

不过,在几乎举国上下都以北方话那种粗犷硬朗铿锵有力为尚时,这种轻柔悠扬婉转文雅的&ot;吴音&ot;,却有一份难得的可贵。自古江南多才子,我不知道这和他们都说吴语是否有关。但文化要求多样,不喜欢单一,总是不争的事实。

认真说来,吴语虽然也是南方方言中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的一种,但与粤语、闽语相比,和北方官话还算是比较接近的。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吴方言和普通话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腔调。比方说保留浊音,复元音韵母都读成单元音,摆(bai)读ba,悲(bei)读be,飞(fei)读fi等。这也不奇怪。吴方言区毕竟是南北方言交锋的前沿阵地,一点不变也是不可能的。长江以南,连南京、镇江都变成了北方方言区,&ot;柔弱&ot;的苏州居然能&ot;顶住&ot;,我们实在该说一声&ot;不简单&ot;!

有人说,人生三大悲哀: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江郎才尽。吴语是否英雄末路,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并未江郎才尽,大约也还没到美人迟暮的份上。

二、行尽潇湘到洞庭

相比而言,楚国的情况要差得多。

楚国原本也是南方之强。春秋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有它,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也有它。而且五霸也好,七雄也好,要说地大物博人口多,还得数楚国。战国时,楚的疆域,东至海滨,北至中原,西有黔中,南有苍梧,差不多占了当时中国的半壁江山。

楚人原来也是&ot;南蛮&ot;,羋姓,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人管他们叫&ot;荆蛮&ot;。武王伐纣时,楚人也随了大流,算是&ot;同盟国&ot;。因此后来论功行赏,坐地分赃,也有楚的一份。然而只封了个子爵,四等,可见地位之低。后来楚国一天天强大,也就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要&ot;问鼎中原&ot;。九鼎,是三代时的传国之宝,政权的象征。楚子居然借着周王派人来劳军的时候,问九鼎有多大多重,那意思便很明显。

楚人也有资格牛逼。因为楚人比吴人和越人都尚武好斗,而且还有一股子蛮劲。湘语中至今还有一个词,叫&ot;霸蛮&ot;(不管条件怎样,硬要如何如何的意思)。又霸又蛮,当是楚人的性格。然而楚人霸则霸矣,蛮则蛮矣,智商却不低。楚辞是可以和北方歌诗平分秋色的,楚歌也不比吴歌差,楚国的政治家更是多为栋梁之材。搞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ot;惟楚有才&ot;,虽然&ot;楚材&ot;难免会被&ot;晋用&o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