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佛法修学概要净界法师1 > 56 2728集 期中座谈34研讨(第2页)

56 2728集 期中座谈34研讨(第2页)

研讨4、理观跟事修要怎么调配操作?

这个「止」跟「观」是不同。「止」它是一个事修,它是无分别住的;「观」它是理观,它是有分别住的。诸位要知道,正常情况,「止」中不能夹带「观」,「观」中不能夹带「止」,这什么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业果的时候,你是不能念佛的。凡夫不能止观双运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禅以上。没有得到禅定之前,「止」就是「止」,「观」就是「观」,不要混滥。因为「止」是无分别住,「观」是有分别住,这两个性质本来就不同。

所以当你在思惟道理的时候,你要把佛号先放下,因为你佛号念得不相应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闷了。在一般来说,心太沉没,表示你「观」少「止」多,就要加强「观」。你要想想你为什么念佛,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我必须做出改变。所以这个「观」的使用时机,就是你的心太沉没了,佛号提不起劲了,没有欢喜心了。这表示你这个人止多「观」少。

什么时候加强「止」呢?你心太躁动不安了,你的「观」太多,想太多了,佛号念得太少。所以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古德有一句话叫做「行起解绝」,就是行门生起的时候,解门就要放下,绝就是要断绝了,你就不能再想了,专心念佛。因为你在修「观」的时候,已经把潜在的能量输进去了,你那个念佛的心中,它自然有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了,你不要管它,它自己有那个力量,你不要再去思惟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不是要你边念佛边思惟事情,不是这样,你这样两边都没有做好。一般来说,一堂功课,「观」占三成,念佛占七成。初学者要偏重「止」,因为你「观」多的话,心思散乱;但是你完全在念佛都没有修「观」,你这个佛号会念得很没有味道,念得太沉没。这个是修行的操作,到底我的理观跟事修的调配要怎么调配?一般的情况是三七的比例,七成是修「止」,三成是修理观,加强理观。

我们一般来说正常人(不正常人不说了)修行到佛堂,是先拜佛。修行要由粗到细,就像调伏马一样,你要先粗到细,因为拜佛最粗,它会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你可以拜个十五分钟,如果你时间够体力也够,你可以拜三十分钟,但起码,最好不要低于十五分钟。你慢慢拜,用皈依的心慢慢拜。记得:宁可少,不可草!宁可注意效果,不要注意数目,这个是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不要跟人家比高下,说我拜一百拜,你拜两百拜,我好像输你了。不一定,这没有意思。

所以你刚开始调身、调息、调心。先调身,你拜佛会让你的身心柔软,筋脉稍微舒畅一点,也让你的心从躁动调成寂静一点;然后拜完佛以后,你最好稍微经行一下,然后再坐上去,静坐一下,一个人最好每天有个静坐时间,三十分钟。那你经过了从拜佛跟经行,你的气血相对顺畅了,再坐上去,再念个十五分钟,再起观。所以一定是先止后观,因为止能够安定你的身心,再起观,效果才好。观个三分钟五分钟,再恢复到念佛修止。如果你觉得时间够了,差不多了,就回向。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修行是由粗到细,那么你从修行里面出来,要相反,由细到粗。所以你刚刚打完坐,最好不要马上接电话,你要让身心世界缓和一下,走一走路,然后稍微活动一下,然后再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因为你在寂静当中,突然间跟外在很粗重的身心碰撞,你很容易受伤,会产生禅病。

所以修行是由粗到细,它必须有一个过程。你做完功课以后,由细到粗,也要有个过程。你看开车子一样,你一开始一定要让车子idling,对不对?暖机嘛。然后再冲,到高速公路再冲。那回到家以后,你这个车子开太快,你不能马上熄火,让它缓机一下,再熄火,这对机器的保养有利。

修行亦复如是。你要保养你的身心世界,不要让它受伤。所以从散乱心进入道里面,是由粗到细;从道业,道的功德出来,是由细到粗,要有个过程。你打完坐的时候,有些东西要忌讳,不要碰冷水,因为你全身毛细孔是打开的,碰冷水,有时候那个风湿会侵入到你的体内,不能碰冷水,打完坐以后,绝对不能吃冰。打坐的时候,后面最好不要有风。你看古人他有屏风,因为你后面是禁不起风吹的,你毛细孔打开的时候,后面很容易受凉,一百二十度比较不怕风,我们前面比较不怕风,一般我们打坐,后面最好有个墙壁,就是挡风的,或者有一个屏障,不要让自己后面,脖子这个地方有风侵入。

小结:《佛法修学概要》27-28集期中座谈3-4研讨

[研讨主题:修行篇(三)人天乘]

阿弥陀佛,各位师兄好,末学奉师父的慈命,与大家一起进行《佛法修学概要》的研讨。今天是我们第二学期的第一次研讨,我们研讨的内容是《佛法修学概要》第二十七讲、第二十八讲天乘的内容和期中研讨第三、第四集的内容,也就是关于人天乘的研讨。就这一块,请大家看简表,我们分成三大部分,跟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分二:一、生命的现象。二、天界简况。

第二部分,天乘的修持。分三:一、十善业,二、四禅定,三、四空地。(我

们重点放在十善业。)

第三部分,结束语:以师父的法语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第一个是前言部分,分二:一、生命的现象。二、天界简况。

一、生命的现象

那么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前言这一部分,我们分成两小点,一个是跟大家交流一下生命的现象,第二个是关于天界的一些简单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生命的现象,我们怎么看待生命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它本来的模样,第二个是现在的样子,第三是未来的走向。

(一)本来清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空——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周遍法界、众生本具。

而且这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所谓即空就是它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所谓即假就是它具足万法;所谓即中,它既是本自清净本无一物,但是又能够具足染净的妙法。我们原来都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本自清净、本次具足的。

(二)罪障凡夫:一念妄动,遗失真性——离家出走,循业发现。

但是我们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现在是属于业障凡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是我们的一念妄动,遗失真性——离家出走。正如《楞严经》所说,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许,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所以我们就在三界轮转。

(三)功德庄严:

1、罪障凡夫→功德庄严:◆关键→皈敬三宝◆重点→皈依法

那么生命还有一个相貌,功德庄严。那么我们怎么样从一个罪障凡夫转成功德庄严,回归到本来清静的本来妙上去,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关键,我们要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皈依法:

那么在这个里面重点是要皈依法,我们要闻、思、修一切诸法,要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那么皈依法它有两个层面:

(1)核心:教理之法→理观【观】→对道理的理解

属于理观的部分,所以观,这个是核心。

(2)工具:行门之法→事修【止】→五乘修学法门

也就是事修了,比如说我们是讲的五乘的修行法门,这个属于止的部分,它属于工具。所以在教理上面,我们通过对道理的理解,比方说对业果思想的理解,对空性思想的理解,对真如思想的理解,来树立起我们的正见。

那么五乘修学法门,我们通过安住心性、调伏烦恼、引导到净土,引导到菩提,通过这个来借相修心,让我们回归到清净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要从罪障凡夫到功德庄严,恢复到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就要学习教理之法,要修行的行门之法。

3、止观操作:

(1)一般原则: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止观的修学,止观修学,它的一般原则,我们把它概括成三个,大家看简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