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看着最新反馈的数据,不由的感到震惊。对光线的绝对反射、表面维持绝对零度!
这说明氢原子已经被完全锁死,无法组合成分子,不能进行分子层面的运动,所以没有任何温度!
能够对光线进行绝对的反射,光线也是电磁波,那就是说能够屏蔽一切电磁波。
这不是正好符合了核聚变电池的材料特性吗?如果它能导电,那简直就太完美了。
“后土,更改探测指令,将晶体与岩石一同取样”!
既然这块晶体无法采样,那就连同它附着的岩石一起打包带走,拿回来慢慢研究。
又是煎熬的三个小时过去,最新的数据再次返回。
探测器按照陆平的指令,将那块岩石切割取样,收入了探测器内部。探测器执行了自动返回程序。
就在探测器起飞没多久之后,岩石内的晶体竟然逐渐变得不稳定了,最后化成一股氢气完全逸散了。
陆平看着这个结果,直接傻眼了!
这是个什么情况?难道这块晶体离开木星还会水土不服?
陆平当然不会如此认为,肯定是岩石所在的那个位置,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环境,才能约束氢原子聚合成晶体。
离开了那个环境之后,那个约束条件消失,聚合的晶体结构才会逐渐失去稳定性。最终又变回氢原子,再组合成氢分子,成为气体消失。
“后土,下达新指令,对那块岩石周围的环境做进一步探测。另外,调集木星所有卫星的探测器,全部前往木星表面,寻找相同的晶体样本”。
木星的卫星很多,随着技术的进步,被发现的卫星已经近百个。
其中最有名的还是伽利略卫星,也就是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这四颗星体。
所以前两批的探测器,有十几艘都是围绕着木星及其卫星,进行探测活动。
之后的几天时间内,十几艘探测器纷纷穿过木星的大气层,登陆木星表面。全力搜索着类似的晶体结构。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后土的资料又筛选出一份资料,这份资料的内容和前面那块晶体的数据比较类似。
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检测到的晶体,是由氦原子构成。
陆平看完了这份资料,开始归纳总结。
不同的元素,形成了相同的结构,说明这种情况不是个例。
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将会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探测器将这个氦晶体周围的环境,仔细探查了一遍。然后按照后土的指令,再次进行取样。
不出意外,晶体在离开原有的环境之后,将会逐渐变得不稳定。最终化作氦气挥发掉了。
陆平将这两组数据仔细的对比之后,终于发现了它们的一些相同特性。
除了那些理化特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们所在的环境,都处于一个强力的磁场之中。
陆平迅速打开分析软件,将晶体周围的环境参数输入其中,然后投入不同的原子开始模拟变化。
在模拟软件中,被投入的原子在强力的磁场束缚下,逐渐被锁死。无法形成分子,从而没有了任何运动。
所以聚合在一起形成晶体结构,所有理化特性都具备各向同性。
这种晶体结构的外观特性,类似金属,但是又比已知的任何金属理化性能都要高出无数倍。
无法通过外力、高温、甚至核爆炸将其结构摧毁。但是要摧毁也很简单,那就是想办法除掉锁死原子的磁力场。
如果这个磁力场是从晶体内部发生的,那就近乎成了无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