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专)00182》最快更新[630kan。cc]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公众会有不同的反映,会采取不同的行为,这些反映和行为的差异与公
众心理差异有关。本章首先介绍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如知、需要、态度等,然后介绍流行、流言及舆论对公众
行为的影响,最后再讨论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本节将分别介绍知觉的概念、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的偏见,以及知觉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当一个客观事物的某一种属性对有关的感觉器
官发生作用时,通过一系列传导神经,把这一感觉信息传人大脑相应的感中枢,引起相关的一个感觉信息组合的活
动,因而得以反映该整个事物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主体脑中出现了这个事物的整体印象。知觉之所以在当前能够
一下子反映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历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
合。因此,当前只要其中一种感觉信息的作用,就能引起这个感觉信息组合的兴奋,产生相应的知觉。从这个意义
上说,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以前没有对某事物形成了包含视、听、触、摸、嗅觉等的感觉基础,当
前就不可能对该事物产生知觉。事实上,知觉就是各种感觉的复合。
知觉只限于当前在脑中呈现事物的整体印象。而认知到事物的一定意义,则是思维起的作用。正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使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名称、性能、因果关系等意义。在心理活动中,知觉与思维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知
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当我们感知到客观事物时,通过思维在大脑储存着的信息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与知觉相结合,使其获得
某种意义。因此,在涉及到知觉的概念时,应该把知觉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其意义化。
由于知觉含有一定的意义,使知觉带有主观意识性,致使人们的知觉往往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不完全一致。受这
种主观意识性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
是知觉得选择性,二是直觉的偏见。
二、知觉的选择性
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复杂的,有许多事物同时对我们发生作用。但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我们能清晰知觉
到的对象是很有限的,最多只能有几个。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人们总是从
许多事物中自觉地(主动地)或不自觉地(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正是由于这种选择性的存在,使得
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中同时要面对着众多的事物的时候,只能有选择地感知其中少数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觉;
而对其他大部分内容则只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觉。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这种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即“被动地”即“主动地”)
所制约。
(二)客观因素
在知觉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是知觉的
它借以发生的神经机制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易于在大脑相应的感觉中枢引起较强的兴奋过程或易于使大脑把感觉
中枢相关的兴奋点组合成整体性的兴奋过程。下述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着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在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一开始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如
响亮的声音、突出的色彩、醒目的标志等刺激物,不管你愿意与否,一开始就使你清晰地感知到。因此,为了提高
公共关系工作效率,在公共关系传播中经常要考虑让知觉对象本身具有明显而突出的特征,使公众容易从环境中分
出而产生知觉;相反,应当减弱或避免公共关系传播环境中那些强烈而突出的干扰性刺激,如噪音等,以增强公众
的相关知觉。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