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唐朝的故事完整版 >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第1页)

上面写着三个字玄武门。

里面埋葬的不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仅仅是他们那十个年少和年幼的儿子,同时也埋葬着另一个李世民的灵魂。

诚如某些学者所言:&ldo;玄武门那场唐太宗一生

九玄武门之变(5)

中最艰危的苦斗,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可以夸耀后世的愉快记忆。李世民和他父亲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伤的心上摘脱干净?&rdo;(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

也许,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贞观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李世民缔造这份赫赫功业的过程中,很可能一直有某种难与人言的潜在力量在参与和推动。

这样的力量是什么呢?

也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ldo;内在的自我救赎&rdo;。

当年夺嫡继位的手段越不光明,李世民为世人缔造一个朗朗乾坤的决心就越大;玄武门事变对李世民造成的隐痛越深,他开创贞观的动力也就越强;弑兄、杀弟、逼父、屠侄的负罪感越是沉重,他从造福社稷苍生的事功中寻求道德解脱的渴望就越加强烈!

从这个意义上说,贞观伟业又何尝不是一面巨大的&ldo;招魂幡&rdo;呢?

无论盛世贞观在后人的心目中获享怎样的景仰和尊崇,也无论它在历史上是一个多么光辉而伟大的政治典范,但是在李世民心中某个尘封的角落,它却可以是一种自我救赎的产物,也可以是一面招魂的旗幡。

换句话说,对于父兄和弟侄在道德与亲情上的巨大亏欠,使李世民不得不用尽一生的努力去偿还。而这样的努力,也就构成了开创盛世的种种动因之中那最不为人所知却又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当然,这种努力对李世民本人来讲很可能是不自觉的,是极为隐晦而难以自知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ldo;灵魂的自我救赎&rdo;的确具有非凡的意义就像是一种无上的信仰之于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它造就了李世民登基御极后的种种自律、宽宏和坚忍。惟其如此,它才能推动李世民从&ldo;个体的小我&rdo;走向&ldo;历史的大我&rdo;,从阴暗而血腥的玄武门走向华丽而光明的贞观

第15章&iddot;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李世民一举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同时也将他推上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制高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李世民也未能真正摆脱玄武门之变留下的心理阴影。

我们说过,这样的一种负罪感在某种程度上被李世民化成了自我救赎的力量,成为缔造盛世贞观的潜在动力之一,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强烈的道德不安也驱使着李世民把权力之手伸向了他本来不应染指的地方。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这个地方历来是&ldo;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rdo;的,然而这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却非进不可。

形象地说,李世民&ldo;非法进入&rdo;的是&ldo;历史殿堂&rdo;的&ldo;施工现场&rdo;。

准确地说,是李世民执意要干预初唐历史的编纂。

进而言之,就是李世民很想看一看当年那场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包括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在史官笔下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

为此,当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后,李世民终于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强烈冲动,向当时负责编纂起居注的褚遂良发出了试探。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ldo;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rdo;

遂良曰:&ldo;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rdo;

太宗曰:&ldo;朕有不善,卿必记耶?&rdo;

遂良曰:&ldo;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rdo;

黄门侍郎刘洎进曰:&ldo;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rdo;(《贞观政要》卷七)

李世民打算调阅起居注的理由是&ldo;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rdo;,听上去很是冠冕堂皇,也与他在贞观时代的种种嘉言懿行颇为吻合,可是褚遂良知道天子的动机绝非如此单纯!退一步说,就算天子的出发点真的是要&ldo;以自警戒&rdo;,褚遂良也不愿轻易放弃史官的原则。所以,他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天子的要求,说:&ldo;从没听说有哪个帝王亲自观史的。&rdo;

李世民碰了钉子,可他还是不甘心地追问了一句:&ldo;我有不善的地方,你也记吗?&rdo;这句话实际上已经很露骨了,如果换成哪个没有原则的史官,这时候估计就见风使舵,乖乖把起居注交出去了,可褚遂良却仍旧硬梆梆地说:&ldo;臣的职责就是这个,干嘛不记?&rdo;而黄门侍郎刘洎则更不客气,他说:&ldo;人君要是犯了错误,就算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rdo;

这句话的分量够重,以至于李世民一时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次的试探虽然失败了,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放弃。短短一年之后,他就再次向大臣提出要观&ldo;当代国史&rdo;。这一次,他不再找褚遂良了,而是直接找了当时的宰相、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