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天平缓缓地、坚定地向着唐帝国倾斜。
然后,在某一个瞬间,命运之神忽然改变了主意。
长安。
大明宫深处,响起一身愤怒的叫喊:&ldo;他为什么不出兵我要我的洛阳&rdo;
然后是一阵窃窃私语。
这个叫喊将毁灭潼关的十几万大军,颠覆大唐帝国的国运。
还是唐玄宗。他现在既衰老,又固执。他认为安禄山力量已经枯竭。那为什么不出兵?为什么不去光复洛阳?为什么不和朔方军团夹击安禄山?
侦察明白的显示:敌人在陕郡方向只有四千兵马。那为什么潼关大军不主动出击?
唐玄宗愤怒地问大臣道:哥舒翰在等什么?
哥舒翰打仗经验丰富,他当然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叛军在关外确实只有几千兵马,但全部是骑马。行军速度来去如风,用大唐的步卒追击敌人的马屁股‐‐这不是在找死(屎)吗?
之前,唐玄宗任命他指挥军队,其实是一个错误。哥舒翰此时已经老了,又疾病缠身,没有精力去统御十几万大军,也没有信心去组织野战。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还在,大唐帝国的命运将大不相同。
但哥舒翰头脑依旧清晰。他知道自己的弱点,也知道手下军队的弱点:它是拼凑出来的大军,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也远远不如安禄山的铁骑军。用它牵制叛军绰绰有余,但要和安禄山决战则办不到。
因此他的思路很简单:等待‐‐等待朔方军团兵围范阳;等待安禄山缓慢崩溃。
朔方军团指挥官郭子仪也这么想。他和哥舒翰都上过许多奏章,指出:在这个关键时刻,决不可轻动。哥舒翰一旦出关东征,整个帝国将面临不测之险。八百里秦川再无屏障,帝都长安势必倾覆,当前形势将急转直下陕郡四千兵不过是诱饵,那里一定设好了伏击圈。郭子仪说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潼关出兵,有战必败
但是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他当年不理解高仙芝为什么撤退,现在同样不理解哥舒翰为什么不出兵。他在皇宫里咆哮:他等了半年了,他还要等多久?
他的呐喊一直传到了潼关。他处决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唐玄宗的第一个错误。让一个中风后的老人来指挥军团,这是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都可以弥补,但是他又要犯下第三个错误。这是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
‐‐他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使者去潼关,传达同一个旨意:马上出关,光复洛阳
哥舒翰畏惧了。就在他的脚下,两员大将被一道圣旨就地处决。唐玄宗现在年老昏聩,谁知道他会做什么?下一个圣旨会不会就是取他哥舒翰的首级?
哥舒翰还在做最后抗争。他接着给皇帝写奏章,乞求收回成命。回答他的是一封充满杀气的敕书:&ldo;再拖延不发,国法俱在,朕也无法徇私&rdo;
陛下为什么逼他出关,为什么逼他出兵,哥舒翰彻底崩溃。
这封信毁灭了哥舒翰最后一线希望‐‐也毁灭了帝国最后一线希望。
大唐帝国的命运在这一瞬间注定了,哥舒翰主动出兵,也意味着失去了主动权,战败无话可说。
关闭了六个月的潼关,打开了城门。金属铠甲在日光中熠熠生辉,一面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近二十万大军鱼贯而出,大踏步走向死亡。在他们身后,是帝国的心脏,是富庶的关中,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壮丽的城市‐‐长安。今天,大唐帝国的花瓣炫然开放,花蕊裸露在黯黯黑夜之中。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和杨国忠。
这李老头真是越老越不像话了,他抢了儿子的老婆,独宠儿媳妇不上早朝也就罢了。他偏偏没事出来瞎指挥,安史之乱的扩大,他不负最大的责任让谁负?
贵妃娘娘?至于有着红颜祸水之称的杨玉环也只是有一点关系,不过也只是一点点。谁让她得到李隆基的宠爱,她得到了宠爱,杨国忠这个奸臣也跟着受宠,最后他们一起祸国央民了。
但是现在,漫长的历史在刘得道这个小小的蝴蝶效应下,悄悄的改变了。其实刘得道并没有推动过什么助力,只是跟杨国忠结拜一下,建了个丐帮,跟安胖子打了一架,仅此而已。无奈安史之乱就是提前四年爆发了。
安禄山虽然叛变了,但他并没有称帝,只是挂了个清君侧的名号,这也表明他没有明确表示要造反。
此时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也退守了潼关,但他们没有被赐死。哥舒翰到是出兵了,结果也战败了。
现在,刘得道也不知道现在的历史走向了
。。
大唐得道三百六九章打铁叮当(正文)
三百七十章事势无常
&ldo;帮主,有急信&rdo;一声呼叫从外面传来,打断了刘得道的思绪。(疯狂&39;看小说手打)不一会儿,只见顾非从大门外匆匆跑过来,看见帮主只穿着一身精短的大裤衩,这形象实在是不雅,他就顿足在院子门口等待。
经过在零零七情报组的几年锤炼,以及成家立业后,顾非年纪不算大,但是已经成熟稳重许多了。
见顾非来了,刘得道便知道又要事,吩咐陈铁匠几句,就走到顾非面前,问道:&ldo;顾非啊,发生什么事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