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历史的倒影元稹传播接受史在线阅读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可是,当这样强大的公权力,转而去伤害普通人时,伤害的深度、广度就会远超以前的外敌内匪‐‐因为,民间社会已不具备自卫的能力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憧憬的‐‐无产者(包括工农大众)在革命中&ldo;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rdo;,&ldo;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rdo;‐‐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而《共产党宣言》中所驳斥反对者批评的&ldo;说我们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rdo;,倒是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这一幕,在博老的《蹉跎坡旧事》中很真实地呈现,传统社会中的人所依附的大大小小的共同体如宗族、帮会等等的束缚被打破,过去那些在旧式共同体下还存在的一些自由随之消失,而新的&ldo;自由人联合体&rdo;却没有出现,出现的只是无数&ldo;原子人&rdo;被公权力强行&ldo;集体化&rdo;。

博老的&ldo;罹祸&rdo;原因,还远远谈不上追求&ldo;自由人&rdo;的&ldo;联合&rdo;,只是传统的中国读书人&ldo;嘤其鸣矣,求其友声&rdo;。几个乡村知识分子搞一个松散的&ldo;读书会&rdo;,业余时间切磋文字,或者去深山里采集植物标本,他们有意识地远离&ldo;政治&rdo;。然而,在那个时代,不允许民间出现新的&ldo;浮头鱼&rdo;以免产生不被公权力控制的人的&ldo;联合&rdo;,是最大的政治。他们的举动,必定触网。为此,沈博爱换来了五年牢狱之灾,其他&ldo;同案犯&rdo;沈皆遂、焦七海被判刑三年。

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ldo;极左&rdo;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

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博老学生时代兴趣广泛,爱好画画,喜欢搜集植物标本,文章写得好,数理化的水平也不低。当他身陷囹圄时,种种技能让他熬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和著名美学家、画家高尔泰一样,因为能画宣传画,在监狱里的生活待遇得到改善。尤其令人称奇的是,监狱里跟着&ldo;跃进风&rdo;搞&ldo;技术革新&rdo;&ldo;土法上马&rdo;,让博老设计用毛竹和松木制造&ldo;抽压水泵&rdo;,竟然成功了。释放回家后,重新组织了家庭,跟着老农学农活,&ldo;改锹子&rdo;变成好的庄稼把式;跟着做裁缝的妻子学裁缝,成了方圆有名的裁缝师傅。夫妻俩含辛茹苦,披星戴月,既要不误农事,又要走村串户给人缝制衣服,养活八口之家,让孩子的物质生活略高于同一乡村的平均水平,且能接受优于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

这部书最让我感动是:在中国的底层,包括作者在内,一批并非博学鸿儒的小人物,有着赓续文脉的强烈责任感和行动力。

博老只读过很短时间的&ldo;老书&rdo;‐‐私塾,教了他七天《增广贤文》的潘先生后来参加准土匪组织&ldo;驼子兵&rdo;,一九五〇年被枪毙在河滩上。他接受的是新式的学校教育。然而乡村传承千年的礼俗,让他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理解力。他很小的时候学做&ldo;赞礼生&rdo;,少年时在丧礼上听人唱夜歌。他从监狱出来后去为祖父上坟,用心地写了一篇骈体的祭文:&ldo;哀吾祖父,毕生劬劳:三尺童躯未硬,别离贫苦之家。从师染业,为生计之所依。屈委童工,受斗筲之苦凄。波奔异乡,辗转长潭店铺。流离僻壤,受雇浏永山城。&rdo;在坟前念完后焚化,听祭文的只有不解其意的祖母。作者如此做,无非是想守住内心那一点文化的火种。

本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如乡村才子陈闲僧,在抗战胜利后,浏阳又遇水旱灾害,他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骈体呈文递给地方官员,希望官府出面赈灾。尽管后来这类人或逃走或被关押被枪毙,但这篇文章一直在乡间流传。作者后来再婚,找到相伴一生的妻子戴氏。他的岳父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地主子弟,在&ldo;新社会&rdo;几乎是百无一用,受歧视受欺凌。作者上女家求亲时,岳父对这位因文祸而坐牢的青年马上产生&ldo;同道者&rdo;的好感,拿出线装的《随园诗话》和其谈诗。成亲后新夫妇回门,岳父赠女婿女儿嵌名联,上联是&ldo;博学多能,爱尔凌霄有志,坦腹东床中我选&rdo;。这是一位传统文人在极度困苦和失望中,对后辈的一点希望,希望文化的火种不至于完全熄灭,而能薪尽火传。

正因为博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因为博老以及他那些在底层的同道者对文化火种的守护,一九七九年他落实政策重回讲坛后,一下子勃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而且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想,这很能说明为什么中华民族经历一次次治乱循环,文化一次次倒退,但总能在近乎废墟的土地上重生‐‐因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管破坏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蛮横,但总有一些卑微而坚强的人,守住那点火种,度过浩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