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多少字 > 第153章(第1页)

第153章(第1页)

那次分手对许多人来说竟成永别。在返航途中,痢疾肆虐。不得不从&ot;狮子&ot;号上扔下102具尸体--而全体船员才400人!在当时,这就是远航的代价。但人们忘了死者,因为自己活了下来而十分高兴。

马戛尔尼十分自豪地写信给东印度公司的先生们:船队避开了法国舰队的追踪:

&ot;我高兴地通知诸位,平安抵港的不仅是与我们一起从中国出发的13艘船,而且还有5艘从孟加拉和孟买开出的船与我们在圣赫勒拿会合,每条船上都满载着东印度公司的价值几百万英镑的货物。&ot;

&ot;我要把在中国取得的进展,推迟到在伦敦与你们见面时再说。这些进展将使你们在中国的代理人能在完全不同于直至目前他们所处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我也鼓励你们在那里的年轻代理人学习中文,否则他们将任人摆布和愚弄。&ot;

&ot;由于皇帝的旨意而对使团表示的敬意对中国人的思想起了有益的影响:英国人不再是他们蔑视和辱骂的对象了。从此中国人的态度对我们好多了:而这一切的巩固还有赖于东印度公司的努力。&ot;

尽是幻想!

对于使团的成员来说,这次极大的冒险圆满结束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生活中不会再有任何事情可以与这两年的生活相提并论。对于霍姆斯,&ot;经历了这样漫长、这样艰巨的海上生活,战争的疲劳只能算闹着玩了。&ot;斯当东认为:&ot;走过的国家和各种会晤给他留下前所未有的不可磨灭的印象。&ot;全权公使就是用这些简洁、谦虚的话来结束他的《记实》一书的。

使命结束了。但是,无论马戛尔尼怎么说,使命并没有完成。

第六部分 马戛尔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事情往往比人们所想象的更为重要,有些好像是偶然的、个人的、某些特殊利益或外界因素导致的事情,实际上却有着远为深刻的根源和更为重大的意义。

吉兰,1823年

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谁输了就倒霉!在这场争斗中,必然会犯下许许多多的罪行;这种兄弟残杀的斗争是对一切道德的基础--团结--的接连不断地犯罪。

米哈伊尔&iddot;巴枯宁,1870年

占领领土主要是指从那些和我们人种不同,鼻子比我们扁平的人那里掠夺土地;当我们仔细考虑时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约瑟夫&iddot;康拉德,1902年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恋中国的欧洲(1794年-1816年)

这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满足于它有的丰富自然资源与工艺人才……

托马斯&iddot;斯当东,1810

马戛尔尼避开了法国的大炮。回英国后,他就得面临骄傲好胜的个性使他更为害怕的东西:严厉的批评。它的秘密未能保守住。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全国都在热情地注视着这一史无前例的冒险。使团失败的消息在船队之前就已在英国不胫而走。直至1794年6月,伦敦的报刊还在发表落后了9至10个月的有利于使团的消息。《绅士报》得意地描写着使团受到的豪华与热情的接待。但是,马戛尔尼1793年11月通过马金托什从杭州带的快件1794年7月到了伦敦。另外,有一些来自广州的商船也到了,它们带来的消息在欧洲迅速传开。是官方渠道走漏了风声,还是半官方渠道无法控制造成的呢?英国是一个新闻自由和有透明度的国家,英国从报刊上零零星星地什么都能知道:由叩头引起的摩擦,不让传教士自由会见英国人,从北京仓促动身,大使提出的所有要求都遭到拒绝;就是《绅士报》也用大标题突出了使团的惨败。

舆论马上就作出了反应。一位风流的读者在这份报上写道:&ot;马戛尔尼勋爵向可悲的清朝提出的建议中是否有英国妇女可以在我们的海外办事处居住,或者我们驻中国的办事人员应该发誓坚守贞洁呢?欧洲妇女应该不再买中国的丝绸、磁器和茶叶,直至满清皇帝撤销使她们不幸的禁令为止。&ot;这是有关女士们名誉的大事。抵制还用抵制治。这就是以商业报复形式出现的《莉西斯特拉塔》。

有一种观点给尖锐批评马戛尔尼定下了调子:&ot;使团的准备工作最多也只能吸引一位印度王子或非洲小国王。&ot;可能这位记者仍然还相信&ot;中国的优越&ot;:&ot;如果真想让中国赞叹不已,应该准备得更为充分些。&ot;虽然大家指责政府和使节,但更多的是批评中国。爱国的反应甚嚣尘上。但这种反应又是模棱两可的:大家责怪政府使民族遭到了无法接受的污辱。

&ot;记事&ot;很快就发表了,但这之前伦敦沙龙里所讲的故事使欧洲人对中国的好感大受影响。哲学家的吹嘘筑起的烟幕从20年以来越来越淡了,现在不用多久就会消失殆尽。马戛尔尼的远征应该产生强烈的印象,并应通过一切和平的手段说明英国是&ot;世界第一强国&ot;。由于这次使命失败,它将使人看清真相,并为下一世纪的武装对抗开拓了道路。

烟幕后的真相

越来越邪的流言使官方人士处境困难。他们既无法把一切秘而不言,又无法把一切公诸于众。在日记中,马戛尔尼经常写得十分明确--但他不想把它发表。他也不想发表他的《报告》,尽管没有一个国家有人写过比这更有真知灼见的有关中国的感想。他知道那只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把他打倒在地:这既是一种诊断,又是一个预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