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地,传播这种知识和见地靠的是一代代佛教学者和修行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和努力,佛陀的智慧传承才得以完好保存并不断弘扬。
藏族人,无论是在高原的哪个角落居住、游牧,无论贫富贤愚,都能得到佛法的滋养、加持。所以,藏地民众是真心敬重、拥护他们的僧宝。本乡本土出了堪布、格西,一方百姓都会觉得脸上有光、荣幸备至。
这几年,我时常考虑不再介入札熙寺的运行、管理。过去,对我恩重如山的几位上师曾嘱托我:有能力时一定要帮助振兴札熙寺。我想我没有辜负上师们的期望,十几年间,尽己所能地帮助恢复了寺庙的各项制度和传统,重建大经堂及附属建筑,并创建了佛学院。虽然我对札熙寺怀有深厚的感情,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一如既往地帮助、支持它的发展,但根据藏地传统的做法,应该由本寺的活佛和堪布对寺庙进行管理。
札熙寺在经过系列重建后,各方面逐步走上正轨,佛法的讲修事业日益兴盛,是让寺庙自己的活佛、住持、堪布、管家独立管理的时候了。
玉隆阔很多百姓知道我的想法后,哭着求我:&ldo;请不要不管我们的寺庙!&rdo;我不知该如何让他们明白:我不是甩手不管了,人活在世间要尽忠尽义。寺庙振兴是完成了前人的嘱托,而寺庙如何持续发展下去,对同辈、对后人,我也应该有所交代。我在重建札熙寺的同时,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帮助那里的活佛、堪布树立威信并积累管理经验。我自觉身体、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若能把管理寺庙的重任担负起来,我也就放心了。
今年六月,札熙寺举行法会期间,我正式宣布今后寺庙及佛学院的内外事务将完全由这里的活佛、堪布管理,我不再参与,但仍会尽力帮助解决僧人们在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好让他们安心修行。
我从小家境贫寒,靠上师和道友的接济才完成学业,深知无衣无食对在外求学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困扰。不论将来情况如何变化,我都希望札熙寺僧众不会因生活所迫而中断学业,也不必为求温饱而四处化缘。
当初札熙寺迁址,新寺庙建筑施工因资金短缺而时常中断,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开许以修庙的名义化缘。不是我恢复寺庙的愿望不强烈,札熙寺几代上师、僧众的心愿眼看就可以实现了,我心里比谁都迫切。
但寺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护持佛法、引导众生,在如今这样的年代,即使为修庙而化缘也可能引起人们的猜疑甚至诽谤,这对佛法、对众生都是不利的。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护持佛法、护持众生。
一座寺庙,哪怕有再多的金顶、再华丽的经堂,如果没有佛法的闻思修行,没有戒律清净的僧侣,就不是弘法利生的庄严道场。
法会上,为了让札熙寺和佛学院依依不舍的僧人们放心,我为全体两百多位僧侣举行了金刚萨埵大圆满灌顶。这是他们第一次获得这个珍贵的大圆满灌顶。从此直至证得无上菩提,我们师徒道友将永不分离。
玉隆阔百姓的心情我也理解,对他们‐‐我的福田,我当然不会舍离。
这让我想起索南日登喇嘛。他一生精进乐观,无欲无求,唯有对札熙寺异常&ldo;执著&rdo;。老喇嘛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佛像的事迹,大家应该早已熟悉。困难时期,他忍饥挨饿,非到万不得已不舍得吃一口糌粑,为的是要用省下的糌粑粉去换回别人手里札熙寺流失的佛像和法器。
80年代,札熙寺修复,他比谁都欢喜,把自己舍生忘死保存下来的佛像等物品全部归还了寺庙。他多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札熙寺重现昔日的兴盛景象。可是直到90年代中末期,寺庙仍然很简陋萧条,湿气的严重侵扰使正常的居住都成问题。札熙寺不得不再次搬迁。
那时,索南日登喇嘛因风湿病行动不便,被我接到扎西持林居住。他人虽在扎西持林,但我知道,他的心没有一天离开过札熙寺。寺庙搬迁重建需要大量物力财力,老喇嘛跟在我身边,总想找机会替札熙寺化点缘,只是碍于我不得化缘的禁令,才不敢向人开口。
有一次,札熙寺僧众来我房间商量事情,老喇嘛也在座,离开时他随众人退到门外又单独折回来,抱着我的手痛哭:&ldo;您一定要帮帮札熙寺!帮帮札熙寺!&rdo;
如今,老人家早已离世。他如果健在的话,看到札熙寺恢宏的经堂,庄严的佛学院和数以百计的学僧,不知会开心成什么样。
二
次日,我们收起帐篷,逆水而上复行十几公里,到达札熙寺第一次搬迁后的所在地。
寺庙在这里存续了一百三十六年。此处三条河水交汇,四面青山围绕,幽静秀美,远离尘嚣。人在山谷中,望天,碧空如洗,望山,层峦叠嶂。近处芳草如茵,远山绿得发蓝,青山外面雪山绵延。
风物依旧,看山看水、翻山越岭的人又回到三十三年前。同样是这条山路、这片山谷。黄昏时分,我终于到达札熙寺。荒废多年后的寺庙破败不堪,只有哥宁活佛的小屋孤独地立在一堆废墟旁。在渴望见到他而无法见面的两年里,我曾在心里反复想象过活佛的模样:或腾云驾雾、叱咤风云,或珠宝严饰、浑身放光。反正一个孩童所能憧憬的所有英雄形象,我都一一投射在哥宁活佛身上。
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活佛。他坐在那里,温和地微笑着,头顶没有放光,但绝对是我所见过最俊美庄严的人物。
哥宁活佛多年来以病残的形象示人。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在艰难动荡的年代里持续闭关修行,并一直坚守在札熙寺旁。其实那时寺庙已经没有了,经堂被毁,人员四散,但就算残垣断壁他也要坚守,也要等待,否则很多人会找不到回寺庙的路。
像我这样独自闯去拜师求学的孩子应该很少吧。哥宁活佛慷慨地收留了我,供我衣食,教我佛法。当时一些僧人聚集在札熙寺附近传讲佛法,举行法事活动。我在听受哥宁活佛教诲的同时,有幸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使我此生第一次过上了理想中在寺院闻思修行的生活。
我初见哥宁活佛那天,缘起殊胜,活佛圆满完成了一段长期的闭关修行。当日正好出关,札熙寺得知消息的几位上师都赶回寺庙举行会供。其中一位便是多吉秋炯仁波切,哥宁活佛特意请他为刚到的我进行长寿佛灌顶。
我的第一位金刚上师多吉秋炯仁波切一生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新龙地区,早年不信因果,做过猎人,屠宰过牦牛。三十几岁始觉因果不虚,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生忏悔,发愿从此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他在嘎陀寺闻法多年,又在多吉扎等寂静处闭关修行四十余载,专修光明大圆满。
仁波切生活简单至极,除了收取少量糌粑以维持生命外,从不收受信众其他的供养。就是这一点糌粑,他也一定要等自己再没有任何东西可吃的时候才收取,所以每次恰巧能供养他糌粑的人都会成为周围信众羡慕的对象。他离群索居,常去山坡上为羊群念经说法。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经常听他讲法的那些羊称为&ldo;多吉秋炯的羊&rdo;了。